【大马水灾】好心做坏事?先评估后捐赠避免物资过剩
大马水灾

马来西亚大水灾后,灾后重建家园往往是最耗时耗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都纷纷响应号召捐赠物资助灾民度过难关,然而一些赈灾物资如旧衣物严重过剩,一些物资如家电和床褥却严重缺乏,形成两极端情况。
一些“热门”灾区资源过剩,一些偏远乡村灾区却等不到资源,物资分配不均情况屡现发生。
全人关怀团队(简称全人)过去曾参与国内外灾难如2008汶川地震、2011日本海啸大地震、2014 MH370事件、2015尼泊尔地震、2017槟城大水灾等救灾工作。这次负责雪州水灾赈灾行动的指挥官,全人7979部门主任郑百颂传道接受《亚视新闻东南亚》访问时说,物资分配不均的情况在过去很多场水灾都有发生。
他指出:“最关键原因,捐助物资的人,没做好评估,不知道当地灾情需要什么东西,就把物资贸贸然送去现场。”
他表示,未做好评估就捐赠物资会引发两种情况,一是某些物资太少,二则是某些物资太多泛滥,这两者都是不健康的情况,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他举例,假设一个地方有100个灾民,但他们只有30样东西,送到现场应该如何分派?有些已注册的灾民的物资因人数太多,若物资分配不足会引发抢物资的情况发生。
“无论怎么样,假如你已有特定人士要给,他们会说你大小眼,为何给他不给我,我比他更需要之类的……这可能会在灾民之间引起一些紧张关系。”
他指出,以国际性标准,物资发放是有作业程序和标准,因为有些物资根本不适合当地人,如2015尼泊尔地震有人捐美乃滋,但根本不适合当地人吃。
物资过剩又是另一场灾难
他又称:“我亲眼目睹,在灾区有人载了一罗里的东西来,也没有负责人交代,把东西放在现场,拉个布条、拍个照、就走了,这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留下的物资,太过剩的话,又是另一场灾难。”
他表示,载送物资来的单位,也需要负责管理物资和发放,不能丢下就置之不理。
谈及这次本地水灾,他坦言,大马人过于热心和有爱心,常常会受到一些社交媒体影响,会因一封短信或抖音(tiktok)视频呼吁说某些地区需要水,就全部人一窝蜂往该区送水去,导致那区水物资过剩。
他举例,2014年大水灾,水饮的物资超级多,但不一定每个灾区都缺水或面对水电供应问题,灾区也并非长期制水,灾民仍可到附近的超市买东西或在家自己煮食。
例如,熟食供应,在灾难发生的当下1至2天内是有需要的,给流离失所灾民和救援人员可以即刻有食物充饥,但之后灾民已返回家园清理后,灾民已有地方,或已购买餐具可以煮食,那时就没有熟食供应的需要。

物资分配不公 偏远灾区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他指出,事实上,大马还有某些水灾地区受到忽略,因为媒体没报道,又位于比较偏远和乡村地区,缺乏网络,无法引起大众关注。
“有些(灾区)热点很多人关注,但是有些地方人口没那么多、网络不发达,那边灾情照片不多,影片相对较少,但还是有灾民在里头,可是却被忽略了。他们还是需要帮助但却比较少人去帮助他们。”
郑百颂传道强调,要捐助和发放物资的单位,预先需要做好评估的功课,先了解需要物资的目标群和他们所需物资,不同社区和地方有不同需要,包括人口结构、受灾户是否有老人、小孩或病患,以及灾区族群等都要先了解清楚。之后,他们需要再规划如何发放及分配物资,甚至一些地方可能还需要保安驻守。
志工事前需了解灾民所需
他表示,做志工不是单单送物资去而已,还要进一步探访了解灾民所需,例如水灾造成某些地区的排污系统受影响,导致灾区厕所无法使用,而当地就可能会引发卫生问题。
他也指出,一些灾区可能需要保安,因为一些灾区灾民可能已经饿了好几天,会发生抢物资的情况,这也是为何早前莎阿南太子园会发生商店被抢劫。
提及目前雪州一些灾区面对旧衣服过剩的情形,他表示,全人也收到很多人询问想要捐二手衣,但一般上他们不接受旧衣物,不过还是会有人会在捐赠物资时,偷偷藉机塞几箱旧衣物,让他们防不胜防。
“但我们凭心而论,我们自己本身会不会想要穿二手衣?如果我们自己也不想要穿的话,我觉得灾民也是有尊严的。”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表示,在紧急状况和别无选择下,灾民当下可能会需要衣物换洗,但灾后,灾民不会长期要穿别人穿过的衣服。
与此同时,拥有多年赈灾经验的他也分享道,物资发基本上分成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黄金72小时)——派发紧急物资,如棉被,地毯,干粮,熟食和水等;
- 第二阶段(一星期之间)——炊具、床褥,枕头,被、床单、枕头套、厨具、电器如风扇、照明灯等、基本家具如椅子等
无论如何,他表示,这也需视何种灾难而论,而水灾的善后工作时间比较长。

志工团体建议“认领”灾区协助灾民
他补充,若可以的话,可以“认领”灾区方式协助,但民间志愿团体不可能照顾所有地方的需要,他们只能凭能力范围所及专注在某个地方,与当地领袖沟通,如村长、州议员或居民协会,因为他们知道当地贫困的家户在哪,哪家有特殊的需求,从此为他们张罗所需的援助。
“这是比较好的做法,应用你的资源,服务到位。”
此外,郑百颂传道说,民间团队和非政府组织会与国家天灾管理机构联系沟通,互通消息,分享资讯,协调援助工作,避免资源重叠。
他表示,若面对问题,他们会跟有关当局交涉,比如灾后大型垃圾处理,他们会与负责的市议会沟通,清楚了解政府的计划,帮助灾民一起清理垃圾。
“一般上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是帮助填补一些空隙,政府主要做整体性的事情,在政府触不及的个别性小区块,政府还需要民间团体帮助。”
虽此,他认为,大马在这方面的协调还是有些缺乏,还没有完善的机制来管理和协调工作。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