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Kilau》引发的集体亢奋与不安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电影《Mat Kilau》通过马来民族英雄对抗英殖民者,在大马票房大收,引起现象级观影记录和讨论。片中出现各式少数族群的角色,引起争议与批评,其中锡克联合会发表文告表达不满,认为影片将所有非马来族描绘成坏人,或会导致种族与宗教误解。虽然对国家、民族的宣扬,与华语电影《叶问》、《黄飞鸿》等强调民族主义精神,打趴帝国殖民者的剧情类似,但放置在马来西亚当代情境,却引起少数族群的焦虑不安。

马来西亚各族都有对他族的刻板印象,为何一部历史虚构电影对各族的描述,会引起社会不安?电影《Mat Kilau》带出的集体身份认同只属于多数族群?还是某种集体焦虑?问题或许不在电影对少数族群刻板印象的诠释,而是多元族群潜藏的既有结构,引发集体不安。

电影里,马来民族英雄Mat Kilau与其他角色的对白中,一再出现数个关键词:宗教、民族、土地、权益的字眼,作为对抗英殖民者的论述。其中剧情提到Mat Kilau终于擒获英殖民者之时,说了句简单明了的台词“伊斯兰教是我的信仰,马来是我的民族,这里是马来土地”,点题了马来民族英雄的精神。此外,剧终时,提到许多代表马来民族身份标识,如传统、文化、习俗、苏丹制度,但把宗教放置在这些身份标识之上,显示宗教是引领马来民族对抗强权、团结各人的指导原则。如此强调土地、民族、信仰的国族宗教论述,在不和谐的大马多元社会,更加引起多数族群的民族亢奋,与少数族群的不安。

在《Mat Kilau》首映礼当日,前首相马哈迪也到场支持这部电影。(图:Mat Kilau 面子书)

影片票房大卖,部分可解释为观众喜欢看马来武术的武打场面,对马来武士传统的热爱。但也反映多数族群面对当代社会的不安,因此影片试图从马来传统文化汲取养分,从过去的历史寻找民族自尊,成了安慰剂。

然而,作为少数族群,观看影片之时,却没有高昂的民族情绪,反抗英殖民者或许带来某种争取权利的普世行动,但影片将所有被英殖民者带进来的外来族群,如婆罗洲人、锡克人、华人等,一并杀戮,隐喻战胜英殖民者,让人错愕。吊诡的是,始作俑者的英国人,却得以全身而退,没有一个英国人被马来英雄伤及。这显示影片非但没有颂扬对抗帝国霸权、争取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只有排他性强的民族叙事。剧中频繁出现的台词“这是马来民族的马来土地”,不只是对英国人说,也对被招进来的外来者说。

事实上,这些在影片中被屠戮殆尽的少数族群,也是被殖民的受害者,他们无权无势,在殖民资本主义下被奴役。剧中有华人矿工辛劳淘金的场面,死伤惨重的锡克军人必须听令于英殖民者的情节。影片没有对被欺压的外来者的怜悯与同情,反而妖魔化外来者,脸谱化殖民时期形塑的刻板印象,其实反而固化英殖民的统治结构,加强英殖民分而治之的遗毒。

《Mat Kilau》风潮席卷全马,不少影迷纷纷穿上传统服装到戏院支持这部电影。(图:Mat Kilau 面子书)

这是影片最矛盾之处,表面是反/去殖民主义,内里却是巩固英殖民主义,没有提出对殖民资本主义的质疑。不要忘了,现有多数既得利益群体,马来官僚体系和公务员制度,都是英殖民者在剥夺了马来权贵阶级的土地和权力之后,训练而建立起来的体系,哪个族群才是英殖民体制的共犯和打手,谁也脱不了关系。

最后,回到影片引起的集体(多数)民族亢奋,及集体(少数)民族不安的当代情境。马来人至上的单元主义所形塑的双重标准,不尊重多元族群的行为,导致频繁出现以宗教之名或马来人至上思维,限制其他族群的社会现象,是影片造成不安的深层原因。少数族群寄望拥抱多元平等良善政治的诉求,但掌握国家机器、选举数量优势的多数族群却一再强化单元国族宗教主义,要求各族以其民族为尊。

一旦少数群体有机会掌握政权和资源,又造成多数群体的焦虑不安。如果多数族群不愿意改变单元思维,以多元主义接纳至今已被英殖民体制彻底改变的马来土地,其试图回归过去荣耀的梦魇,会一直威胁少数族群的生存权益,一再造成焦虑不安。多/少数族群的不安无限交替、恶性轮回,显示独立之际的社会契约之薄弱,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不适用。如果未来政府再不检讨当年社会契约的问题,大马社会将在种族不和谐下继续蹒跚前进。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新闻:

廖珮雯

曾任职报社记者,在学院担任讲师,教授新闻学和媒体研究。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寄望能通过学术研究和社会行动,实践学者与行动者的角色。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