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员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启示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词典定义,“后真相”是这么一种情况:“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统计,post-truth在2016年的使用率比之前一年增加了20倍。

有人指出,放在当时的信息环境,也就是英国脱欧和美国选举期间,这词汇的暴增还是可以理解的。

且以为,在网络空前发达,讯息传播快速,音像可以不经加工直接“原汁原味”地传到受众,图文当配角的大环境里,音像的主角本身是假消息的直接传播者。

直接指他们说谎是“政治不正确”,似乎不尊重发言者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对言论自由的美誉也有损。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为了捍卫西方认为自己站在言论制高点的地位,表达个人意见所含的谎言成分成了言论自由的组成部分。

“后真相”归根究底是谎言的“政治正确”的委婉说法,有的干脆就说不是真相的真相为“替代真相”,说谎及传播谎言是常态,真相成了首个牺牲者。

西方世界的言论自由,已经是变质的言论自由—我不是说在“后真相”词汇出现之前言论自由是完美的,只是说媒体载体的变化,导致新闻求快不求准,“先证实再报道”落伍。

传统媒体面对挑战,也不得不跟着传统媒体以外的媒介,主要是社交媒体的步伐,“先传播再求证”或者“先传播不必求证”才跟得上潮流,公信力可在“后真相”的掩饰下成为次要的。

因此,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10月8日,以“他们致力于捍卫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民主与持久和平先决条件”,将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菲律宾《拉普勒》(Rappler)主编玛丽亚·雷沙和俄罗斯《新报》(Novaja Gazetta)联合创办人兼主编德米特里穆拉托夫,很有讽刺意味。

雷沙在接受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NA)专访时说,赢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对新闻从业员在“事实变成是可以争辩的世界”里需要扮演确认事实,为获得事实而抗争的角色的全球认可。

其实,在“事实变成可以争辩的世界”出现之前,据实报道在很多新闻学者看来是新闻的生命,本来应该是新闻从业员信守的圭臬。因此,需要由雷沙点破,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不过,她说没有事实“任何人类活动几乎成为不可能”,并以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及气候变迁的全球威胁为“面对虚假讯息”的例子。这倒是让人感到迷惑。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有些人(人数不少)可以活在“另类真相”里头,还活得好端端的。对新冠病毒从疫苗接种及服食药物何者为优到病毒起源等等,专家意见也不一致,对气候变化的源头,即便有流行的说法(可能就是雷沙眼中的事实)是人为或者全球暖化,但是有些专家的少数意见却持相反意见。

可惜,她举的两个例子,与她及她的同行获得和平奖的理由背道而驰。毕竟,对这两个课题,到底哪一边才是“事实”,还真的是可以争辩的。

这也不能怪她。在“后真相”的社会,讯息太多、意见纷呈,新闻从业员在向当权者说出真相有值得赞赏的地方,但是对其他课题未必如此,由此是涉及十分专业的课题。

不管怎么样,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发给新闻从业员,正面的意义可能还在于:回到最基本的,尽量客观报道“事实”,而不让诉诸情绪及个人信念喧宾夺主!做不到这一点,新闻业可休矣!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新闻:

章龙炎

章龙炎是大马新闻资讯学院(AKIT)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马来西亚政治、政治文化、海外华人和政治传播等。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