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商说资】重启和新建核电厂 日本为何离不开核发电?
2024年3月杪,日本能源巨头东京电力(TEPCO)向原子能管制委员会(NRA)提交申请,让号称世界最大但已停运逾10年的柏崎刈羽核电厂恢复运作,一旦得到核电厂所在地新潟市的同意,就能火力全开。东京电力摩拳擦掌的背后,是日本如火如荼的核电发展大计!
时间回到2022年8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将在2023年开始重启7座核电厂。此外,日本政府也会开发和建造新一代核电厂,冀望在2030年之前看到成果。
岸田加强核能政策
到了2023年,日本内阁和众议院先后通过《日本绿色转型基本方针法案》(GX),让国内核电机组的运转年限从此前的“最多60年”,修改成“可超过60年”,引起国内民众关注。
同时,政府也设下目标,要核能发电比例在2030年达到20%至22%。对比之下,2022年的核能比例仅有区区5%。
相较前几任首相,岸田文雄的核电政策显然激进得多。毕竟,安倍晋三、菅义伟内阁仅说明要加速核电厂的重启,不曾放话新建核电厂;到了岸田文雄时代, 新建、改建,以及最大化利用核电设施的说词屡屡脱口而出。
为何近年日本政府对于核电的态度变化如此巨大?背后究竟夹杂着什么考量?这一切,离不开日本的“能源安全”考量。
尽管坐拥近3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比多数东南亚国家还大,但日本始终是一个天然资源匮乏的经济体,逾80%的发电原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不像东南亚国家般手握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
据国际能源署在2017年公布的资料,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仅有区区7%;相较之下,同样常年为能源问题头疼的德国、英国、法国等,皆不少于10%。由此可见,日本不得不仰赖海外资源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
地缘冲突推高通胀
也正因如此,日本曾因数次地缘冲突和全球石油危机而吞下能源价格和通胀飙涨的苦果,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
1973年10月,中东赎罪日战争愈演愈烈之际,以沙地阿拉伯为首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落实石油禁运,而日本恰好是禁运对象之一。无独有偶,日本进口的原油中,将近90%源自中东,因此不难想象,这项禁运会对日本经济、民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1973年,日本通胀率飙升至11.61%,远高于前一年的4.84%;到了1974年,则进一步暴涨至23.22%,国内民众苦不堪言。同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按年萎缩1.2%。
遭遇当头一击后,日本加快推动电源多元化的步伐,大力发展核能发电也因此成为重点项目之一。随后,核能成为日本电源的中流砥柱,每年比重围绕在30%左右,能源供给问题也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好景不常,在21世纪,日本的核能发电政策遇上拦路虎。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9级大地震,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酿逾1万5000人死亡。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也衍生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包括核电厂被淹没、应急发电机毁坏、化学爆炸、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憾事。
事后,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厂周围20公里划作警戒区域,让约10万居民撤离之余,也一度关闭所有核电厂来检修。尽管自2015年起,日本已重启部分核电厂,惟对核能发电的依赖已远不如以往,比例仅徘徊在5%左右,其余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例如石油、煤炭和液化天然气。
兜兜转转,日本又回到化石燃料发电时代,然而另一起地缘冲突再次牵动日本的敏感神经。2022年2月,俄罗斯挥军进攻乌克兰,震撼全球政经界的“俄乌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避免大量进口流失财富
尽管从俄罗斯进口的化石燃料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约5%,但伴随俄乌战争而来的全球石油、液化天然气价格飙涨,再次让日本吃到能源成本、物价飙高的苦头,日本7家电力公司在同年6月调涨电价,幅度介于14%至42%。
一连串国际危机的爆发再度把日本核电发展计划摆上台面。
从经济角度出发,长期进口化石燃料,对日本而言亦非长久之计。据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JAIF)的说法,日本每年进口化石燃料的费用达到400亿美元。
日本商供会议所(Keidanren)也曾在2013年底表示:“停止核能发电,将导致每年逾300亿美元的国家财富流向海外。贸易逆差持续加剧,也会恶化政府的信用评级!”该组织借此呼吁日本政府重启核能发电。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也在2015年呼应上述说法:“若持续大量进口燃料,到了2020年,我们将流失2/3的储蓄。”
因此,日本的核电发展大计,既有能源安全,也有经济稳定的考量。此外,该国许下的减碳诺言,也让核能发电更师出有名。
核电呼应减碳计划
日本政府已承诺,到了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降低46%至50%,且最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透过节能减排、使用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方式累积的减碳量,高于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项倡议一推出,核能发电的地位应声走高,毕竟和燃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发电相比,前者的碳排放量极低,甚至还少过太阳能、生物质等再生能源。东京电力掌舵人小早川智明也曾表示:“日本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利用一定数量的核能是必要的。”
正因如此,前述日本绿色转型基本方针法案,才会将核电机课题包裹在内,因少了核能发电,该国的减碳目标根本无法达成。
国内天然资源匮乏,加上减碳倡议盛行,发展核电计划似乎已势在必行,但换个角度思考,这项计划并不会通畅无阻。
尽管多数政党已达成共识,但民间仍不乏反对声音,为核电政策增添阻力。例如,日本在2015年重启川内(Sendai)核电厂时,就遭到民众强烈抗争;前述柏崎刈羽核电厂第6和第7号机组虽已在2017年通过安检,但碍于民间团体提起诉讼而迄今未启动。
风险不容小觑
2023年初,国会审查日本绿色转型基本方针法案时,就有一大批民众集结在国会前抗议。
常年反核、收集核电站运转资料的日本原子力资料情报室(CNIC)代表伴英幸曾指出,大部分日本核电机组运转超过30年,而老机组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反应炉的金属脆化,而水泥防护结构也会随时间劣化,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辐射外泄的风险。
此外,核电厂内火灾的风险,也会因电路系统劣化而大幅提高。
自然灾害爆发,也会为民间的反核行动火上加油。由于日本位处地震活跃区环太平洋火山带,因此常年苦于地震来袭,2004年至今,日本已遭遇8次6级以上的地震,最近一次则是今年1月1日发生的能登半岛(Noto Peninsula)地震。
每一次地震,都会触动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的创伤与记忆,让民众再次体认到核能发电其实风险重重。
据日本《每日新闻》今年3月公布的民调,有45%的受访者反对,重启早已停止运转的核电机组,超过赞成人数的36%之余,也逆转了过去两年“赞成高于反对”的民调结果。据专家解读,是能登岛地震造成了这项民调转变。
民间反对声浪此起彼落,日本政府的核电发展计划,能否顺利走到最后?
站在日本政府立场思考,核能发电既能达到能源安全,也符合经济效益,是一项不得不加强的政策,但在地震频繁、环境安全、民间反弹的左右夹击下,这项计划注定会走得磕磕绊绊。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