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巴西遭遇挑战 7万未售车辆堵港口
近期,超过7万辆中国电动车堆积在巴西的港口,突显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扩张道路上面临的诸多挑战。尽管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企业有着雄心勃勃的全球计划,但全球经济体的保护主义抬头正在改变竞争格局,而巴西则成为这些中国车企的重要试验场。
作为全球第6大汽车市场,巴西在比亚迪的全球布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政策壁垒,比亚迪目前已将巴西确立为最大的海外市场。 2023年,比亚迪预计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巴西市场贡献显着。然而,这个曾经对电动车抱有高度热情的市场,现已显现出增长放缓的迹象。
巴西在过去10年对电动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实施了35%的进口税豁免政策,这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创造了绝佳机会。相比之下,本土汽车厂商主要专注于传统内燃机车型,错失了市场先机。比亚迪于2021年进入巴西市场,并凭借价格竞争力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
关税政策变化带来冲击
巴西政府的关税政策转向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新压力。 2023年初,总统卢拉重新执政后,逐步恢复了对电动车的进口税。 2023年1月起,税率回升至10%,并计划到2026年年中逐步提高到35%。比亚迪为了规避新关税,在政策实施前大规模向巴西出口汽车。截至11月初,其港口库存已达到约3.5万辆,相当于4个月的销售量。
比亚迪巴西分公司高级副总裁亚历山大·巴尔迪(Alexandre Baldy)表示,大量出口是为了维持竞争力,避免新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他还批评巴西本土行业反应迟缓,称比亚迪的进入对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
本土车企加紧应对
面对中国车企的冲击,巴西本土厂商采取了降价等措施应对竞争压力,一些车型价格下降幅度高达30%。此外,老牌跨国企业如福士伟根(Volkswagen)也加大了对电动车和混动车型的投资,福士伟根南美公司主席亚历山大·塞茨(Alexander Seitz)直言:“蜜月期已经结束。”
电动车市场前景不明
尽管中国电动车在巴西市场的初期表现抢眼,但市场前景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关税的逐步提高将削弱其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巴西的电动车需求增长也在放缓。随着本土竞争加剧和政策环境趋紧,中国车企需调整策略,才能在巴西和更广泛的拉美市场中保持增长势头。
比亚迪的巴西扩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结果将为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程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