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商说资】汽车大企日产 为何走向衰败?

近日全球汽车业传来一则重磅消息:特斯拉(Tesla)受日本前首相菅义伟组成的团队邀请,入股同样是业内巨头的日产(Nissan),挽救后者于水深火热中。昔日在全球车业雄踞一席之地的日产,为何如此逐渐步向衰亡?
一度横行欧洲
日本汽车大企日产,是一家近百年品牌。该企业诞生自1930年代,二战期间先是为日军生产卡车与飞机,战后则开始与多家国内外车企合作,研发和生产民用车辆。
到了1960年,日产遇上一大分水岭。该年日产在美国设立子公司,作为插旗美国车市的第一步,1986年则开始进军欧洲车市,且在2007年以年产量逾40万辆之姿,成为欧洲最高产量的车企。
尽管风骚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演进,日产却无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去年11月,市场传出日产的财务能力仅能支撑12至14个月,若财务未见改善若无人注资,便会走向破产;执行长内田诚也以“艰难局面”形容日产窘境。
昔日强者,何以沦落至此?
主要原因为销量节节下滑,这可从日产的全球总销量中看出端倪。2014至2018年间,该公司每年总销量皆在530万至580万辆之间徘徊,然而到了2020年,销量却锐减至405万辆;2021至2023年间,日产销量则仅在330万至380万辆之间,难以重返往日风光。

竞争力不足
销量大跌的背后,是车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残酷事实,日产恰好处于挨打局面。在日系品牌方面,日产面对的对手,就有丰田(Toyota)与本田(Honda)这两大巨头,且有别于日产,丰田与本田的销售相对稳定。
尤其是丰田,在2023年总销量冲上1123万辆,按年增长7%,写下近七年最高纪录。
在关注汽车业的商业记者汤姆卡特(Tom Carter)看来,日产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市场定位较为模糊。“丰田以品质可靠著称,本田则以运动性能与技术创新见长。相比之下,日产的品牌特色则相对不清晰,难在消费者群建立强烈的辨识度。”
视线转向外国品牌,中国车企来势汹汹,也对日产形成巨大威胁。
在政府大量补贴、生产成本廉宜的助攻下,长城(GWM)、奇瑞(Chery)等中国车企近年异军突起,在国内攻城拔寨。也正因如此,日产在中国的销量逐年下滑,从2018年的156万辆,跌至2023年的79万辆,折损接近50%。
随着中国车企进军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更让日产销售和市场份额雪上加霜。《彭博社》曾报导:“昔日在东南亚排名前三的日产,如今在泰国、印尼、大马等主要东盟市场中,已沦为二线品牌,被中国车企取而代之。”

错失布局电车良机
在电动车市场,日产何尝不是同样四面楚歌?回首历史,日产是最早布局电动车领域的车企之一,代表作为聆风(Leaf)电动车款。奈何,赢在起跑点的日产,却因日后对电动车投资裹足不前,而将新能源车市场大饼,拱手让给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
为何日产会错失电动车商机?第一是判断错误,低估了电动车市的前景,去年内田诚就曾坦言:“当初我们实在没能预见,电动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会如此大受欢迎,否则我们不会放弃投资!”
第二项原因,则是日本天然资源匮乏,让国内车企缺乏诱因在电动车领域布局。InsideEVs总编辑帕特里克乔治(Patrick George)曾撰文分析:“作为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难以获得充足的电池原料,不似中国。众日本车企看在眼里,自然不会觉得,投资电动车领域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决策。”
另一方面,东京基础设施供应商Enechange的资料显示,日本电动车充电设施的密度,仅为美国、欧洲、中国的六分之一。充电桩数量如此稀少,更进一步冲淡了日产等日系车企,布局电动车业的意愿。

决策品质不佳
内部治理与决策品质不佳,同样是将日产推下坡的一大冲力。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 – 卡洛斯格恩(Carlos Ghosn),他在1999年担任日产运营长,2001至2017年间则坐上执行长大位。
对日产而言,卡洛斯格恩曾是英雄般的存在,担任运营长期间就透过裁员、重组供应链、改革企业架构等方法,迅速让日产扭亏为盈,且在21世纪首三年,以营运利润率逾9%之姿,成为业内最赚钱的车企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卡洛斯格恩决策的缺陷却愈发明显。一位日产高层曾向媒体抱怨:“卡洛斯格恩的目标、扩张策略太激进了,导致日产折价与生产过度,让公司财务百上加斤。”
雪上加霜的是,到了2018年,卡洛斯格恩因涉嫌少报年薪、滥用公司资金而遭到逮捕。尽管在那之前已卸任,但这起事件依然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内部士气,以及消费者、股东对日产的信心,英国广播公司(BBC)就直言:“此事之后,日产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挽回众人的信心。”
合并计划破局
身处破产的边缘,日产日后何去何从?去年底,日产与本田曾宣布合并,成为仅次于丰田、大众(Volkswagen)、现代(Hyundai)的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奈何到了今年2月中,合并事宜宣告破裂,原因为两者不满意合并条款,当中包括日产不愿成为本田的子公司。
上述计划告吹后,日本前首相菅义伟与特斯拉前董事水野弘道等人组团,尝试说服特斯拉注资日产。消息曝光后旋即引来媒体铺天盖地报导,日产股价也应声走高。然而,关键人物马斯克仅在社交媒体X上顾左右而言他,未明确表态。
驰骋汽车业数十年的日产,究竟结局如何?全球车企与消费者,无不凝神关注。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