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男孩性格像女孩 專科醫生吁同理
“我兒子的性格特別像女孩,怎麼辦?”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時會聽見一些父母表露這方面的擔憂。讓我們一起隨着來自馬來西亞的泌尿外科顧問羅華倫醫生,從醫學的角度剖析男孩女性化的現象,並嘗試解開一個疑惑:父母們真的有辦法防止男孩女性化嗎?
閱讀 -
儘早篩檢儘早醫 女性防癌新主張
現代女性生活忙碌,既要兼顧家庭又要努力工作,因而經常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配合世界癌症日,《亞視新聞東南亞》特別邀請來自馬來西亞的臨床腫瘤內科顧問梁秀眉醫生(Dr Jennifer Leong)與讀者談談“女性防癌抗癌新主張”。
閱讀 -
採用新型健康生酮飲食法 超重者成功減重25公斤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推出了一種新型健康生酮飲食計劃,與傳統的生酮飲食相比,該計劃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來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量,幫助參與試驗的國大醫學組織員工有效減脂,其中最多的一位成功減重25公斤。
閱讀 -
-
生活壓力大,易中風? 美國心理學會分享11招紓壓方法
現今已有多項研究指出,社會心理壓力是中風和心肌梗塞的獨立風險因素,長期承受不斷增加的壓力與人們罹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小血管疾病有關,不僅如此,短期劇增的壓力也是急性心血管病症的觸發因素。為了幫助人們應對生活壓力,美國心理學會(APA)提出了11個經過證實能夠有效對抗壓力的方法。
閱讀 -
-
-
-
-
老年人動大手術前 該問醫生的7個問題
許多老年人都不確定自己的身體情況是否適合動大手術。老年人到底該如何權衡手術的利與弊?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值得冒這個險?在考慮是否動手術前,你應該詢問醫生這6個問題。
閱讀 -
美國研究:重複感染新冠 增死亡、住院和後遺症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與未重複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新冠病毒,將導致死亡風險增加 117%、住院風險增加232%。此外,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胃腸疾病、腎臟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等後遺症的風險還會提升。
閱讀 -
新年吃對好健康 給樂齡人士的新年飲食建議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經過了兩年多的疫情管制,相信在接下來的新年佳節,將會熱鬧非凡,而各種慶祝活動、聚會,更少不了各類美食年餅等。那對於樂齡人士,在新年期間,飲食上又該注意什麼呢?
閱讀 -
輕鬆吃,不發福。 過年零負擔!
農曆新年將至,家庭聚餐、好友飯局接踵而來,面對珍饈美饌、各式各樣的年餅、肉乾、飲料等,這些難以避免的誘惑,想偷吃一口卻又擔心吃多了容易發福、臉上冒痘痘,所以在過年期間不敢吃得太盡興。其實,在享用大魚大肉時,我們可以配合一些中藥茶飲,幫助消化、去油去脂、減少腸胃的負擔,以及避免發福…
閱讀 -
-
-
-
-
兒童跌倒後如何判斷是否骨折?骨科專家帶您認識兒童骨折
小朋友愛蹦蹦跳跳,傍晚寫完功課就愛到遊樂場攀爬架,盪鞦韆。來自馬來西亞的骨科顧問羅申·古納藍醫生(Roshan Gunalan)指出,兒童肘關節周圍的骨骼實際上是兒童最脆弱的骨骼,當兒童不慎跌倒並不自覺伸出手臂撐地防止身體墜地時,可能會造成這部分的骨骼斷裂,需要手術治療。
閱讀 -
化療後手腳麻木怎麼辦? 中醫有辦法改善
周圍神經病變,最典型的表現是手腳麻木,甚者出現疼痛,觸碰到冷水或鐵製品等會有觸電感,或猶如腳踩棉花的感覺,最常發生在腸癌患者化療後,是許多患者中斷化療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實中醫有辦法緩解這狀況。經過中醫治療後,癥狀一般上都會取得改善。
閱讀 -
冬季臨近各國或迎新一波疫情高峰 專家告訴你誰需要打加強針
冬天到了,我們需要接種新冠肺炎加強針嗎?人類真的需要每年接種一次新冠肺炎疫苗嗎?接種疫苗能夠預防長期新冠嗎?讓我們一同聽聽美國傳染病專家及美國總統拜登的新冠疫情顧問塞琳·岡德(Céline Gounder)的專業見解。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