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乐的安乐死
河情河理
最近一则国际新闻让我苦思良久。
话说,瑞士一名女子接受安乐死,随后躺在一个名为“Sarco”的安乐死胶囊座舱后死亡,但瑞士警方最终逮捕多名人士,并以“辅助自杀”的嫌疑立案侦查。
为何原本自愿安乐死的情境,一下子会变成谋杀?
目前详情尚未完全披露,只知道这名瑞士女子在使用安乐死胶囊座舱后死亡,而这个名为“自杀舱”的设置,是2019年亮相后首次使用。只要使用者坐在舱内座椅上,按下按钮将氮气注入密封的舱室内,就会在几分钟内因窒息而死亡。
用费仅需2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胶囊座舱是总部位于荷兰的安乐死组织“离世国际”(Exit International)所研发,由于座舱是由3D列印装置制造,因此使用费仅20美元(约82令吉)。
“原来安乐死的代价如此低啊?”你可能会如此质疑。毕竟,要活着的成本很高昂,尤其现代人对物质的追求多样,没想到安乐死却只需要一餐海底捞的代价。捞个两小时就能优雅告别,想想似乎有些不对等。
死亡的成本究竟要多重?见仁见智,毕竟这涉及复杂争议的伦理问题。
若站在宗教立场来看,生命原本就是神圣的,不应该人为干预,就算某些重大病患因身体痛苦而要求,宗教依旧认为每个生命都有内在价值,应该被维持到自然终结。
认同人道离开人世
但我是站在赞成方。若某些人极度痛苦或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避免长期的身体痛苦或心理折磨,决定自主结束生命,我认为这才是维护患者尊严的一种方式。尤其当生命质量已严重受损时,安乐死相对能够提供一个“人道”的选择。
只是,怎样才算“人道”,或许还有些争议。
以这个案子为例。目前,瑞士是世界上少数允许所有人合法结束生命的国家之一,甚至有几个致力于协助自杀的组织,但与荷兰等一些国家不同,瑞士不允医疗从业者在患者要求下,在特定情况注射致死剂量安乐死。
“安乐死”充满灰色地带
简单来说,瑞士允许的安乐死,是确认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束生命;一旦坐在座舱内,内心笃定要走,按钮却是由旁人按下,结果看似相同,但协助者则会归咎在谋杀。
这就是目前瑞士的法律模糊地带。若要安乐死的人无法顺利按下按钮,旁人基于同情或病患要求而协助,原本的自杀意愿也会被转移成谋杀。
这起案件的真相如何?是否有死者的安乐死切结书?若当事人同意死亡,基于好心辅助的人是否就等同犯罪?还是这真的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
我没有答案。只是内心一直在想,随着各种前所未见的科技迅速出现,社会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人对生命的追求不再像从前那样能自主时,传统伦理势必会面对更多挑战。
安乐死是在结束枯萎的生命,还是在拯救枯萎的生命?若连安乐死都不安乐,何处还有人间的安宁?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