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不怕错?
河清河理

看到新闻时,我彷彿掉入《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的场景。被拘捕的小男生与心理咨商师的对话。
他语气云淡风轻,评价被杀害的女生身材很平,并不是他特别喜欢的类型,只是女生的裸照在网络散播后,当事人应该会感到脆弱,让他兴起“或许比较好约”的念头。
“我有刀子,其实可以摸她身上任何地方,但我没有这样做。一般来说大部分男生都会摸她,相比之下我是好人,你不觉得吗?” 他反问心理咨商师。
一个宁静的英国小镇,一间普通中学,一名13岁的男孩,在看似平凡无害的环境中,被控谋杀同校女同学。整部剧用压迫感十足的长镜头、不留喘息地揭开青春期男孩内心压抑、暴烈、混乱的世界。
不过,最可怕的不是犯罪本身,而是那份“我没做错什么”的冷静与理直气壮,不经意透露支配、物化、厌女及“被拒绝后”的瞬间暴怒。
古来宽中事件何尝不是如此?当男同学用AI生成女同学与学姐的不雅照,在群组内广传、开黄腔、标价贩售。涉事者被记小过,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到教室,坐回受害者的隔壁,只是还有人在群组嘲讽这个结果,认为是女生小题大做。
“这样做你们满意了吧?”
可怕的是偏差被正常化
这不是一场闹剧。这是数位性暴力的现场,是一场青少年伦理失重的真实写照。事情不单纯在于犯罪,是涉案者的那种“没人当回事”的态度;可怕的不是偏差,而是偏差被正常化。
或许这并非是青少年的首次失控,却是大家对“失控”的想像第一次追不上科技。
当然,把原因归咎在AI并不公平,毕竟先进科技无法自己创造恶——它只懂得按照指令,放大人性的恶。
你本来只敢乱想,现在能实现;本来只是低俗玩笑,现在变成产品。这起事件令人震惊的,不只是技术,而是使用这项技术的冷静与规模。
照片有“定价”、群组有“组织”、语言有“结构”,像极了一场成熟的市场交易。对一群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恶作剧,是一次完整的社会实验。只不过,对象是女同学的身体,代价是她们的心理阴影。
太轻忽语言破坏力
“是非对错”对这代人来说不是没概念,而是没有成本感。手机与电脑看似拿来学习,转个念头也能拿来骚扰。
你能归咎在教育问题,但问题是他们不是没被教过“不可以伤害他人”,而是习惯了做错事没后果。网上说几句黄腔,有人笑;P图发出去,有人按like;被举报了,大人说“别影响前途”。
最终,伤害变成消遣,性暴力变成娱乐。看过那些对话记录就知道,那不是“玩笑”,是系统性的去人化与性羞辱。女生被编号、标价、评分、物化。几代男性语言的遗毒,在匿名网络里变成共识。
我们太轻忽语言的破坏力,尤其是数位语言。今天的青少年会先学会说“这个值几多钱”,再学‘请“与”谢谢“。而我们这些自认开明的大人,往往只在性别议题上说教,却没有真正把这些暴力语言当作犯罪培训的第一课。
别再说“他平常很乖”、“我们会再观察”、“给他们改过机会”。这些说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一个使用深伪技术贩卖不雅照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时糊涂。他有工具、有策略、有对象、有市场。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不觉得有罪,因为整个系统让他有恃无恐。
如果所有人还用90年代的价值观处理2025年的性暴力形式,那下一波受害的,不只是这群女生,而是我们整个社会对“正义”的信心。
你可以怪科技,也可以怪父母,但真正的敌人是——我们不再知道该怎么教人分辨对错。
当“没事”成为最常见的处置结果,当“不影响升学”变成惩处标准,当老师只懂训话,校方只懂护短,家长与政府只会当作个案——我们就亲手交出道德的主导权。
而孩子学到的,不是什么能做。而是什么做了不会被抓。
就像《混沌少年时》一样,每个人都在质问小男生为何杀人,却无人追问是谁纵容他的恶意。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