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未临,人心先震

河情河理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距离7月5日凌​​晨4点18分,还剩下不到48小时。

根据日本漫画家龙树谅30年前的《我所看见的未来》,这一天,将发生一场覆盖日本、台湾、香港、菲律宾的太平洋大地震。

这本书不是科学研究,也没有任何地质学依据,而是一部预知梦漫画,描绘作者在梦中所见到的“未来灾难”。会成为话题,是因为他曾准确预言2011年的311大地震。那场灾难的阴影,仍在日本人的集体记忆中未曾消散。

如今新版本的梦境再度浮出水面,时间点精准到分钟。近期网路上讨论如浪潮翻涌,有人紧张备粮,也有人抱持冷笑观望。

无论7月5日是否会有地震,这场预言至少已在大家的内心发生震荡。

着迷“神秘预警”

这不是人类第一次对“神秘预警”着迷。从玛雅历法的2012末日论、到印度神童阿南德的行星排列说,再到中国网路上流行的“乾坤大挪移”说法,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则看似天启的讯息,开始在资讯高速公路上扩散。

只是为何预言一再落空,人们仍选择相信?不是因为预言够准,而是因为很多人心中有一块地方,始终惧怕无法掌控的未来。

比起看不见的风险,明确的时间表、具体的地点,反而让大家感到“有备而来”。即使是假象,也好过完全的无知与不安。

人类害怕“无声的威胁”,宁愿选择一个可被命名的恐惧。这就是预言的魅力——它替混乱命名,也替焦虑赋形。

随着日本7月5日大地震预言时间逼近,使得民众人心惶惶。(图:互联网)

人类集体焦虑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预言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症状。

当人类越倚赖科技,加速生产与生活步骤,对大自然的敬畏相对被消磨,而预言所引发的恐惧,反而像是一种反噬的补偿机制,提醒着我们——你并无法真正控制一切。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年代,还有那么多人相信梦境,看似荒谬,实则合理。因为越是资讯爆炸,人就越渴望单一叙事,越容易投靠一个简单的答案。

我们可以质疑预言,但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何在集体理性尚存的世界里,这类讯息仍能穿透防线?这些究竟是社会的漏洞,还是提醒?

无论7月5日是否天摇地动,这场“全民倒数”其实已暴露出人类的集体焦虑,包括人类对灾难的无力感,从未真正被修复。同时,许多人然习惯将警告外包给神秘力量,而非行动本身。

当然,也有人内心渴望某种剧烈变化,以期能中断当下过度压迫的生活节奏。毕竟,眼前已是一个对地球毫无敬意的文明,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正需要某种剧痛来唤醒节制与谦卑?

预言有没有发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恐惧中学会反省,在反省中学会尊重自然、慢下脚步。

当7月5日清晨的钟声响起,有些人可能安心地说“你看,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但就算这样,也不应该侥幸,反而必须自我警惕,不能再如此能挥霍幸运。

毕竟气候暖化已是事实,就算没有大地震,这个世界其他地方已在慢慢崩坏。与其质疑预言会不会成真,或许更该自问,我们真的准备好面对大自然的反扑吗?

准备的不只是粮食与水,而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文明失速的警惕。如果一次预言能逼我们想清楚这些事,那它是否成真,反而就没那么重要了。

真正可怕的,不是灾难来临,而是灾难没来,人类却依旧什么都不学。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郭朝河

跨界媒体人、各类活动主持人、专栏作家、电台兼职DJ,拥有时评、影评、乐评、旅游、杂文与人类图等多个专栏。曾出版《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