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选美还有意义吗?

河情河理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选美比赛究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近期,看到2个选美相关的国际消息,让我不禁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是法国选美比赛。

一名34岁空服员摘下法国小姐后冠,成为历届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而她能圆梦的原因多亏今年规则改变,往年只允许参赛最高龄24岁,前年主办单位放宽已婚及为人母的女性参赛,今年完全就不限制年龄,以符合日益多元开放的主流价值标准。

法国选美比赛由一名34岁空服员摘下后冠,成为历届年龄最大的参赛者。(图:missfranceoff / IG)

荷兰走不同命运

但相隔不远的荷兰则走向不同的命运。

经过35年举办历史后,荷兰小姐选美决定停办,主办单位认为这才是与时俱进的选择,未来将把选美活动转型成更有现代价值的平台,分享女性励志成功的故事,并关注女性在网路社群压力及不切实际审美标准之下的挑战。

理由冠冕堂皇,只是想起去年比赛的纷扰,停办似乎已有线索。

你可能也喜欢

去年冠军颁发给瑞奇科勒,是史上第一位跨性别者,她的胜利虽写下划时代意义,拉开女性选美比赛的包容性,但也遭遇大量仇恨批判,每天都有人到她IG留恶评,甚至引来死亡威胁,让人见识到荷兰社会尚未成熟的一面。

2023年荷兰小姐冠军是一位跨性别者瑞奇科勒,拉开女性选美比赛的包容性。(图:rikkievaleriekolle / IG)

社媒平台让选美变质?

“原本宣扬真善美且展现女性外貌仪态的比赛变质,在资讯科技发达的世界成了恶言酸语的平台,那你觉得还有举办的必要性吗?”朋友好奇。

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商业游戏,举不举办其实不需要以太严肃的意识形态看待。

这么说好了,1951年首届“世界小姐”创办目的,看起来是为了选出兼具美丽与智慧的现代女性,实际上当时是为了宣传英国的比基尼时尚和旅游业。没想到在那个保守封闭的时代,这种形式的举办迴响太好,不仅掀起观众的追捧狂热,有不少女性也透过这个平台实现更多理想,才让选美逐渐成了许多人想一夜成名的黄金机会。

当时,得奖佳丽会被视为国家的“形象大使”,趁机代表国家推广社会服务或外交,某程度还是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但随著时代进步,女性逐渐在各领域获得杰出表现,比起外貌与身材,还有更多丰富的价值和成就值得被关注,也让选美比赛的传统意义被压缩。

究竟女性选美有没有物化嫌疑?选美比赛要不要停办?恐怕争论空间还是不小。(图:Canva)

以经济学来看待选美比赛 各取所需

尽管许多选美比赛增加问答环节、公益活动参与、才艺展示等多元指标,以减低对外貌和体态比例的单一评分,但随著社群媒体的兴起,许多人能直接评价参赛者,留言却又摆脱不了传统的审美观,让希望改革后更符合现代意义的选美比赛,反而又掉入刻板单一的审美框架。

究竟女性选美有没有物化嫌疑?选美比赛要不要停办?恐怕争论空间还是不小。倒是男性选美比赛,近几年并没听到太多相关纷扰,也没有人批评参选男性脱衣解带就是降低自尊,内在价值低落的象征。

或许,只要摆脱社会学,以经济学来看待选美比赛,或许一切包袱就没那么重。参选者与比赛能各取所需,各自都能透过这个平台实现理想的话,那旁观者看待选美也能减低神化,一切或许就只是一场秀,当作一夜喧嚣后的话题就好。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新闻:

郭朝河

跨界媒体人、各类活动主持人、专栏作家、电台兼职DJ,拥有时评、影评、乐评、旅游、杂文与人类图等多个专栏。曾出版《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