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特朗普冲击波
沙漠玫瑰

背负多项刑事指控的特朗普回锅当第47任美国总统,无论是他当选或就职后所展现出的政策倾向,例如言而无信、满口谎言、持强凌弱、无法无天的行为,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政治人物行为的想象。
在俄乌战争问题,特朗普不仅抛弃乌克兰,甚至联合俄罗斯企图瓜分乌克兰的领土和资源,然后试图并吞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出乎许多政治评论家的预料。
的确,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无法被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例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解读,甚至让许多观察者和各国领导人错愕不已。
其一,特朗普所领导的美国无论在实力或道义上非常显著高于犯下侵占乌克兰罪行的俄罗斯。在此情况下,现实主义推断美国应以实力去胁迫俄罗斯接受谈判条件。事实是,特朗普放弃了以实力胁迫俄罗斯,反而去与俄罗斯媾和来胁迫乌克兰接受丧权辱国的协议,这违背了现实主义的推论。
其二,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是一衣带水和唇齿相依的盟国,依据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推导,基于“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美国不应该背叛盟国,甚至去惩罚他们。事实是,特朗普向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运用了狗头铡,一边向加拿大和墨西哥施加关税,另一边恫言要不择手段去并吞格陵兰岛和加拿大,这违反了新自由主义理论。

没超出学界认识
但若将特朗普的特质行为放在古典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如本体论、认知论和方法论视角下考察,其并没有超出目前学界已有的认识。
举例而言,学界对特质领袖(Idiosyncratic leadership)的研究成果范式可以被用来解释特朗普的行为。Karminder Singh的《 Malays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Mahathir Era 1981–2003》,就使用了特质领袖研究框架去解释马哈迪外交政策与前任不同的轨迹。
除了特质领袖研究框架,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既社会结构的共享知识、物质资源和实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换言之,特朗普过去的社会化(socialisation)过程塑造了今天的他。
特朗普在过去诸多的公开言论中多次引用曾为美国开疆拓土、打赢冷战和建国的麦迪逊、托马斯·杰斐逊、里根等的丰功伟绩,这些前美国总统是他引以为荣的楷模。可以这么说,在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这些共享知识,塑造了特朗普的世界观。
2024年7月,在枪击案下死里逃生的特朗普说,上帝拯救了他,是为了让他再次领导美国,使美国再次伟大。枪击案,加上特朗普支持者推波助澜将特朗普说成是天选之子,真的可能诱使特朗普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
在1月20日的就职典礼上,特朗普说,他的政府将追寻“天定命运”(或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飞向星辰,将星条旗插在火星上。天命论是美国扩张疆土的重要理论依据,经常被等同于美国走向帝国主义。之后,特朗普要求并吞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可以被视为社会化实践(枪击案)塑造了特朗普自认为是天选之子价值观的体现。
当然,现代国际法已经不允许一国去侵占他国。特朗普使用这些词汇不意味着他要复古,他要的是向全世界展现出他的政治立场,那就是依据美国建国先辈理念发展出来的美国保守主义行事,各国最好识相地配合。
如果学者使用建构主义去解读特朗普,就可以部分地说通了其特质行为,起码不会有错愕的反应。本文要强调的是,即使建构主义或特质领袖研究框架可以部分地解释特朗普的行为,但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解释他的行为,毕竟没有一个政治学理论可以起到面面俱到的功能。
本文重点是,他的行为没有完全超出政治学的推导和假设,学界需要的是运用多元方法去解读特朗普。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