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新月?
河情河理

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在庆祝另一个大国领袖访马的报道中悄然失焦。这件事,注定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那么简单。
当然,我把这面少了新月的国旗版面传给朋友时,有些人立刻指出不对劲,有些则看不到问题——或许这就是人性。如同报章编辑及审核人员,把焦点都放在文字审核,对视觉影像的敏感度反而不高。
只是,终究是刊登后的排版失误,即使非蓄意,依然刺痛人心。毕竟,国旗是国家的重要象征,在如此重要外交时刻出错,比起2019年篮总球赛出现的五星旗,去年李梓嘉球衣国旗倒反等的时间点,对比下显得更敏感。
难怪政府在今年规定,必须在校服上佩戴国旗徽章。原本看似多此一举,如今看来先见之明。

“这是中国给的图,不要动。”朋友曾告诉我很喜欢替中国单位处理设计。原因很简单,不需要任何想法,只要按照提供的素材贴上,搞定。
不少舆论怀疑,这次也是中国提供的错误素材被直接使用。这个推测或许未必属实,但它揭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大马部分中文媒体,长期依赖中国官方新闻机构作为稿源与图片素材,久而久之,在中马关系中,形成一种“话语从属”的习惯。
这种依赖未必恶意,却是一种资源结构的不对等。
毕竟,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闻与影像库、中文通讯社网络,以及庞大的外宣资源,对大马中文媒体而言,既便捷又免费。只是在便利背后,媒体是否也逐渐失去必要的审查机制与独立性?
这不是个案,而是态度,尤其越来越多大马华人面对中国时,集体习惯性地压低声音,驯服顺从,少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生活的顺位反思。
尊重友好,尊重自己
某位还在媒体工作的朋友说,报道中国新闻时,某些词汇不被使用。尽量不提中共,低调报道内部的风吹草动,某些形容词也得小心翼翼斟酌。表面没人规定,但大家心里都知道“不能得罪中国”,否则大批广告费收入将抽走。
表面看似新闻自由,实际上是新闻自保。

先声明,我不反对马中关系持续深化。中国是大国,经济连结是现实,文化往来也有其积极意义。但能不能在尊重友好的同时,也别忘了尊重自己?
能否不把友好降格为讨好?合作不等于跪下?毕竟,媒体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是人民,不是外国的宣传机构。
抱持敏感、底线
这次国旗误植事件,或许可以被视为一次提醒。在深化两国友好关系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自我身份的轮廓;在追求善意的互动中,不应该放弃基本的敏感度与底线。报章上的每张图片及每段文字,不只是新闻,也是一种文化姿态。
毕竟比起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马人如何先维持国族感更要紧。
若看到一面残缺的国旗时会质疑,证明你对这个国家共同体还有情感;相反地,若你觉得无感甚至认为小题大作,那不是代表比较理性,而是心中那块“我们”的感觉,可能已经被别的东西取代。
甚至比起提问“怎么会出错”,我们是否更该警觉,这样的错,为何会让人如此不安?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