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应见好就收
翻看西东

国际贸易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涉及交易(国际贸易是一种交易)的国家,都会从中得益。但是,随着美国这几十年来在国际贸易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优势与规模经济的领域因为中国在多个领域起飞而逐渐减少,所以不得不采取行动矫正美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不平衡”,不能再让它们继续占美国的便宜。
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签署行政命令对其贸易伙伴出口到美国的货品征收“对等关税” ,主要目的是要重建全球贸易的“对等性”及确保美国安稳,而且这是刻不容缓的事。说特朗普疯狂并没有错;英语desperate就带有这个含义。
特朗普的行动反映出美国正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需要精打细算,以期不要往下滑。认为他疯狂到要把自己的国家的利益当赌注,做出损己不利人的事,并把此举与1929年辩论,1930年通过实施的关税法案(又称《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相提并论,是低估了特朗普(就好像很多人之前不看好他能够东山再起)。
1930年关税法案最初是以保护农业部门与农场主利益为理由提出,后来扩大到其它商品领域(因为不同领域的利益冲突)。此法案是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时候提出,是种贸易保护政策,而当时美国占有贸易顺差的优势。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发展中国家,许多还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为主权国家较少,所谓的国际贸易相对简单。

外交谈判筹码
现在,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要应对的是贸易逆差,不是一种贸易保护政策,也不是在全球大萧条时推出的。更重要的,“对等关税”严格来说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关税,而是一种外交谈判筹码。
美国在科技创新、制造业等的相对优势大不如前,其服务贸易却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豪斯曼,单单在2023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就高达2780亿美元;2024年,美国企业海外利润高达6320亿美元。按标普500指数平均市盈率估算,这些利润对应的海外资产价值高达16.4万亿美元。
因此,特朗普这一次的贸易关税战,专注在商品贸易,以此为筹码。这与1930年关税法类似。就他国反应来看,此次的“对等关税”与前述关税有个相似之处就是引发了一系列的外国报复。
当时,诸如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或实施反补贴措施,加剧全球大萧条。有研究指出,从法案实施后到1932年美国从欧洲的进口额从13亿美元下跌到3.9亿美元,而美对欧洲的出口额则从23亿美元下挫至1932年的7.84亿美元,两败俱伤。
以史为鉴,特朗普作为主动方不能让他的举动导致名副其实的全球贸易战。还有更重要的是时间的拿捏。1930年关税法实施两年,结果是损人不利己。要是特朗普要以四年的时间而不是见好就收来矫正“贸易不平衡”,那我们就等灾难降临。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各国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大家皆能得益。对这一次贸易战采取主动,特朗普说得很明白是要把贸易伙伴带到谈判桌上。
在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后,特朗普还为各贸易伙伴(不分敌友)列出“价码”供它们参考,也让它们知道它们的利益与美国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被列为“肮脏十五国”的贸易伙伴,大多表示不会以牙还牙,反而会与美国一对一谈判。这不让人感到意外。
毕竟,美国与大多数的贸易伙伴存在贸易逆差,意味着它们更需依靠美国购买它们的产品。要是美国伟大不起来,美国人的消费能力会下跌,而对它们的商品需求会跟着下跌,它们的经济发展也会受阻。
有了这个认识,美国的贸易伙伴(尤是那些以为亲美国就会受到善待者)更应该开始关注:国际贸易是好东西,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需要“礼尚往来”。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