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翻唱开斋歌的背后意义
河情河理

尽管翻唱自身贺岁歌《南北大道》,但我真心期望3P的《Syawal Berseri》会成为华人演唱开斋歌热潮的起点。
事实上,开斋节歌曲如同华人贺岁歌,一直都是大马的“文化定番”。只要在佳节期间,电台、商场、网络或家里等都会响起这些欢庆的旋律。然而,这些歌曲几乎清一色由马来歌手演唱,华人音乐人似乎鲜少涉足这个领域。
这是一条微妙的种族敏感线,而3P这项举动看似单纯商业考量,却也算意外打破这层无形的界线。
打破无形界线
或许这么说,《南北大道》原本就像一首华人非典型过年的贺岁歌,嘻哈轻快的旋律,搭配朗朗上口的游子回乡歌词,跳脱传统刻板的祝福字句堆叠,意外成了今年难得清新脱俗的新年歌代表。正因为是流行音乐类型,只需将歌词改为马来文,并在编曲上加入一些传统马来元素,使这首由华人演唱的开斋节歌曲,不仅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反而获得马来社群不少正面回馈。
这是否意味,大马的音乐市场正在发生某种“文化松动”?以往界线分明的音乐类型,如今变得更具流动性?毕竟,过去偶尔还是有华人歌手尝试过唱开斋歌曲,但效果往往不如预期。

关于3P这次的成功案例,或许能归功几个因素:
1. 原曲已被市场接受
《南北大道》原本就是热门贺岁歌,旋律讨喜且具亲和力,加上已在许多公开场合热播,改编后版本对部分马来人来说并不陌生,降低文化上的突兀感。
2. 歌词与旋律自然融合
这次的马来词并不生硬直译,而是由熟悉马来与华人文化的菲道尔重新填词,他恰好能拿捏两种文化的佳节氛围,找到平衡点,让听众听起来顺耳。
3. 大马的多元文化背景
华人从小就接触马来语,对这门语言并不陌生。透过马来语气的歌词及3P的流畅演唱,尽管发音并非传统马来口气,至少让马来听众感受到诚意,而非“刻意讨好”的违和感。
开辟音乐新领域
当然,单凭一首歌的改编,是否就能诠释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融合?或这只是一次昙花一现的商业现象?
我没有答案。只是对我来说,在大马这样的多元社会,语言与文化一直都是流动,只是过去大家可能习惯某种固定分界,即贺岁歌是华人的,开斋节歌属于马来人。
这种认知并非天经地义,而是历史与市场选择的结果。
这次3P的尝试,至少让人看见一种可能——或许未来大马本土音乐市场的界线可更加模糊,甚至会有更多跨族群的音乐合作出现。

期待更多跨族群音乐合作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样的文化交融是否会造成某种“文化稀释”,包括音乐市场会否因此趋向商业化,让传统节日歌曲失去原有特色?
其实,文化交融本来就不用担心取代,而是会激发更丰富的可能性。开斋节歌曲仍然会有马来歌手唱,但若有一天,我们可以自然听到华人歌手唱开斋节歌、马来歌手唱贺岁歌,而不觉得突兀,不就意味彼此对跨族间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与认同吗?
这或许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一首歌并不一定能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习惯,但3P这次的尝试,算是在大马音乐市场上留下新注脚,间接开启一场关于文化、界线与融合的对话。
我乐见这次的音乐改编,并期望能收获大马未来更多深层美丽的文化现象。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