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令吉的尊严交易
河情河理

与其说是口味争议,不如说这是吃相难看的行为模式。
近期,槟城街头爆发一场小闹剧。一对中国母女游客在姓周桥以59令吉购买榴梿,先付了50令吉,吃完后却嫌难吃,不仅不愿付余额9令吉,还要求店家退款。
这场纠纷在网络上掀起热议。一边是大马人为小贩抱不平,批评中国游客占人便宜,丢脸丢到国外;也有极少数声音为游客辩护,并质疑吃到不好吃,难道不能退吗?
对我来说,榴梿是否难吃见仁见智,但吃完才谈价值的行为模式,的确有欠公道。
假设你在某餐厅点了一份烧鸡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最后才一脸嫌弃说,味道不对,我不想付钱。
吃完才说难吃,看似挑剔,实则像是有备而来的谈判。
若两名女游客在刚开榴梿,尝第一口之后就喊停,拒绝进食并提出退款要求,那这起事件的道德争议空间会缩小许多。但她们选择吃光再压价,导致整起过程就成了一种“后吃后悔”式的变质情勒。
对小贩来说不只是金钱上的损失,更像是尊严的剥夺。尤其是以现切现吃的榴梿档为生者,本就无法保证每一颗果实完美无瑕,更别说摊主一开始已表明价格为59令吉,意味著这并非坑钱强卖。
说是误会,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主动的压价试探。
只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
只是,也有人质疑为何这类事件,总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
对我来说,这件事先必须小心地切割中国人与中国式旅游行为,避免以偏概全。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如此,但类似行为总发生在少数中国人身上,或许答案出现在中国社会常有的文化结构。
最明显的喊价游戏的市场逻辑。
中国不少地摊与商场文化,从来不强调价格的稳定与透明。买卖过程中讲价是一场斗智斗勇,谁不杀价,谁就是冤大头。在这样的文化逻辑里,价格是用嘴争来的,不是标牌印上的。因此,即便来到别人的国度,这种占点便宜也无妨的生意脑筋,依然根深蒂固。
另外,“给钱就是大爷”的消费霸权意识还是存在。许多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却来不及培养优雅的公民素养,依旧认为钱就是一切,让部分人在海外消费时,产生扭曲的优越感——我愿意来你国家消费,是你占了便宜,不是我。
一旦不满意产品或服务,便掉入“我是客人我最大”的角色,却忽略现代消费文化建立在双方尊重的基础上,没有谁应该在谁之上。
其实,大马摊主在接受游客各种语言与要求时,提供的是一种信任关系:你吃的是果实,我给的是公道,尤其已经先标明价格,对游客来说就是种善意的尊重交易。
少掉的9令吉并不算什么,这场消费纠纷影响的是文化交易的失败。毕竟,当这种信任一再被践踏,未来小贩会选择加强防卫——标语变多、价码变硬、服务变冷。最终苦的是所有人,连累大马社会失去一个原本可自在交易、笑谈品味的空间。
一颗榴梿的代价
旅游看似带来经济利益,却也包括价值的碰撞。若这次摊贩不勇于指出“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行”底线时,未来会出现更多吃完赖帐的事。我们不能只把这当成一则荒谬的中国游客闹剧,而应看到更深的结构性问题,毕竟下次主角可能不再来自中国,而是你我身边某个正在学会这种技巧的人。
59令吉的榴梿,买卖的是味道,流失的却是诚信。这笔帐,值得大家好好记下。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