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还会红多久?
河情河理

Labubu何时会过气?
先说明,这并不是在唱衰,而是每个曾红遍天、拥有狂热信众的流行商品,都终将面对的宿命。
当然,眼下这只毛毛怪正值高峰期,未来一两年至少还会有人气。你不必是收藏家,都会在街头巷尾、网购平台、直播带货中听见Labubu的名字。更惊人的是,它的盲盒原价从几十令吉,在二手市场上却能飙破千元,特别是那些限量或隐藏款,被炒作得如艺术品般尊贵。
这股热潮起源于BLACKPINK成员Lisa的一张社群照片,她手握一只呆萌的Labubu,没想到瞬间引爆关注。中国潮玩品牌泡泡玛特顺势推波助澜,把这只原本设计师龙家升笔下的角色,迅速推上全球舞台。

这股风潮席卷的不只富人阶层,学生、小资族甚至是月光族,都纷纷卷入这场“毛怪风暴”。有人为了买盲盒而省下晚餐,有人排队熬夜抢购,有人则在社群上炫耀自己“开出隐藏款”,宛如中头彩。
这种行为听起来荒唐,其实并不新鲜。
还记得Hello Kitty吗?二十多年前,我曾在新加坡打工,亲眼目睹麦当劳推出限量版Hello Kitty公仔时的疯狂景象。有人在店外搭帐篷排队,也有人为了帮另一半集齐而在三天前就通宵守店。如今回想,这些娃娃多数都被尘封在储物柜底部,曾经的疯狂成了唏嘘。
Labubu会否也是下一个Hello Kitty?我不确定。毕竟两者除了角色可爱得让人沉迷外,Labubu还多了“不确定”。
盲盒的魅力
盲盒的魅力,正是你永远不知道会抽到什么。这种随机性让人像赌徒一样,反覆下注——当下绝对会因冲动而失去判断力。尤其当集满9只,只差那1只隐藏款时,理智与预算就像摆设一样,被“我都收那么多了”的心理拉进深渊。
泡泡玛特非常懂这一点。他们不只是卖玩具,而是在制造一种“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的幻觉。限量、稀缺、角色设定、艺术家背景、社群话题、转售价值等,这些商业手法完美对接现代消费者的心理漏洞——怕错过(FOMO)与想被羡慕。
从邮票、模型、卡牌到NFT,人类一直有收藏慾。问题是,当收藏变成社交竞技,变成情绪勒索,不买就有“落伍压力”,那还是热爱吗?

现代人之所以陷入这样的“潮玩轮迴”,不只是喜欢角色造型,更是想在快速变动的生活里,抓住某种安定感与归属感。拥有那只稀有Labubu,就像对世界喊话——我有品味,我跟得上,我也值得被羡慕。
但当热潮褪去,角色换人,价格回跌,那些曾经排队抢购的焦虑、储蓄帐户里的空白、与朋友间“你抽到没?”的话题,也会随风而去。
那么,我们到底在买什么?
或许最该问的是——这些东西,我们是买来喜欢的?还是买来被别人喜欢的?
当收藏变成压力、消费变成焦虑,也许才会明白:不是每个潮流都值得追、不是每个空盒都能填补内心的空虚。
当Labubu热潮退去,下一个“必买”又会迅速补位,继续填满我们的购物车和社群版面。而我们会否在某个深夜看著那堆逐渐褪色的潮玩,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最该收藏的,不是盲盒里的惊喜,而是对自己慾望的清醒。
毕竟,拥有得越多,我们真的就更快乐了吗?还是只是更害怕失去?
若买到的是恒久快乐,那这个消费就非常值得;但答案是否定的话,或许该要想想,有些慾望,放下才是真正的自由。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