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大汗淋漓需警惕 小心多汗症与体味困扰

在东南亚,人们一出门就汗流浃背,仅仅是因为天气炎热,还是应有所警觉?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自然反应,但若出汗量异常增多,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则可能是“多汗症”的表现。过度出汗不仅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发皮肤问题。
仁汇中西会诊中心吴雯欣医师指出,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排出体内的废物及多余水分,以促进新陈代谢。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服用热饮,情绪紧张或激动,出力劳动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大多为一时性,属于正常出汗。
莱佛士皮肤科与整容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若出汗量多到浸透衣服,或从手上滴落,已扰乱日常生活,都属异常出汗。其他可疑症状包括大量出汗并伴随头晕,以及胸部、咽喉、下巴、手臂、肩膀或咽喉疼痛,或皮肤发冷、脉搏加快。
原发性和继发性多汗症
全国皮肤中心顾问医生黄翊晟指出,多汗症是一种以过度出汗为特征的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情绪与社交生活,病情轻重不一,可为全身性或局部性出汗。医生解释,多汗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其中继发性多汗症通常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有关。
原发性多汗症是由于外分泌汗腺异常活跃所致,这些汗腺主要分布在手掌、脚底、腋下与脸部。症状多从幼儿期或青春期开始,但也可能影响所有年龄层。确切病因尚未知,部分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继发性多汗症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大范围或全身性过度出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所致的高烧、内分泌失调或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以及女性在妊娠期或更年期等生理阶段的激素变化。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例如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或周边神经受损,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全身性多汗。
流汗排毒属常见迷思
莱佛士皮肤科与整容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出汗过多未必对身体有益,“流汗排毒”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迷思。汗液主要成分为水分,另含有钠、氯离子,以及少量尿素、乳酸和脂肪酸,排毒功能极其有限。事实上,一次正常排尿所排出的毒素,远远超过两天的出汗量。
医生解释,过度出汗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引发脱水、低钠、低钾及低血压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休克。对过敏体质或体弱者而言,长时间大量出汗还可能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真菌感染,形成汗斑。此外,汗水对皮肤的刺激也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等皮肤问题。
黄翊晟医生也提醒,局部多汗症的第一线治疗是使用外用止汗剂,但止汗剂与市面上常见的香体剂(deodorant)不同,后者通常只是掩盖体味,未必能缓解过度出汗。
过度出汗不直接导致体臭
他们也指出,过度出汗并不会直接导致体臭,但出汗与体臭之间有关联。汗液本身是无味的,但当汗液与皮肤表面的细菌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异味,导致体臭。
莱佛士糖尿病和内分泌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体味可能是皮肤和汗腺的分泌物过多,并与皮肤表面细菌混合与分解所致。
黄翊晟医生补充指出,肥胖、糖尿病患者,或日常卫生习惯不佳的人群,较容易产生体味。此外,饮食习惯也可能影响体味,例如大蒜、洋葱、咖喱等食物,含有促进体味的化合物,可能在代谢后通过汗腺排出,从而加重体味。
减轻体味的医生建议
医生建议,为减轻体味,应保持饮食均衡,减少摄取如大蒜、洋葱、海鲜及高动物性蛋白的食物。此外,一些香料,例如葫芦巴(fenugreek),也可能改变汗液的气味。平时也应多摄取水分,有助于通过尿液代谢并排出体内废物。另外,也可以口服或外用含益生菌与益生元的产品,可能有助于维持皮肤菌群平衡,从而改善体味问题。
黄翊晟医生还提醒,切忌为消除体味而过度洗澡,以免刺激皮肤。若体味的根本原因与细菌感染有关,使用具抗菌的清洗剂有助于抑制细菌滋生、减轻异味。其他改善措施包括穿着吸湿性佳的棉质衣物,并勤于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保持皮肤干爽。有时,适当去除腋下毛发也有助于减少细菌附着和异味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