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梦想加班”:中国年轻人掀职场文化反思潮

在就业竞争激烈、经济压力持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正主动告别“996”加班文化,不再将高强度劳动视为成功的必经之路。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场悄然兴起的职场“脱轨”潮流,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职场的价值观与生活理想。
所谓“996”,指的是每天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曾被视为奋斗与晋升的代名词。然而,如今许多年轻打工人正选择“躺平”或“摆烂”,将生活平衡与心理健康置于工作之上。
对他们而言,持续加班换来的不仅不是更高的薪酬与职位,反而是身心俱疲、前景模糊的现实。
“我意识到自己只是在为别人的梦想耗尽自己。”25岁的刘雯回忆道。她在杭州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工作两年后选择辞职,原因是长期高压工作却毫无晋升空间。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更深层的经济与社会压力。从居高不下的房价到工资增长停滞,再到竞争激烈的教育背景,许多年轻人对“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信念产生质疑。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6至24岁城市青年失业率仍高达15.8%,虽略有下降,却仍令人忧虑。
这种质疑催生了新的生活态度,例如流行于网络的“老鼠人”亚文化。他们住在狭小空间中,拒绝卷入主流竞争,过着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选择不是出于懒惰,而是有意对抗传统“成功学”的反叛。
企业开始审视管理方式或企业文化
在这样的转变推动下,一些企业开始重新审视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越来越多公司引入远程办公、“健康日”、灵活排班制度等,试图打造更具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一些国有企业也开始放宽着装规范,重塑内部评价体系以适应员工的新期待。
长江商学院教授张晓萌指出:“年轻人优先考虑的是心理健康,而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他们对薪资、发展机会、生活平衡都有更高的期待。”
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这一趋势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陆续推出创业补贴、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支持等政策措施。然而,这些举措能否真正缓解年轻人的焦虑,仍有待时间验证。
这一代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年轻人,正在用行动发出疑问: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人福祉为代价?他们的声音或许微弱,却正在引领中国职场文化的一场深层变革——从盲目奋斗到理性追梦,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选择。
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变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