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商加快采用国产芯片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据《日经亚洲》获悉,包括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吉利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准备推出配备100%国产芯片的车型,其中至少两个品牌计划最早于2026年开始量产。

知情人士透露,这些率先量产的车型将是现有系列车型的最新版本,随后将有更多制造商加入。这些举措是中国在与美国紧张关系加剧的背景下,推动芯片自主化战略的一部分。

该项目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主导,据知情人士称,该部定期要求汽车制造商,尤其是国有车企,对其国产芯片采用率进行自我评估。

2027年汽车芯片自主研发及生产

三位了解情况的人士透露,最新的政策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自主研发和制造。这一目标显著提前,此前《日经亚洲》报道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国产芯片占比25%。

不过,消息人士表示,100%的目标并非强制要求,更像是一个激励框架,鼓励企业向北京当局展示其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并正在为此努力。

关于如何计算“汽车芯片国产化率”的标准仍不明确。据知情人士称,有些人认为应以整车所用芯片数量为基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以芯片种类是否为本土开发或制造为依据。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芯片方面严重依赖美国或其他外国制造商,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目前,多数中国主流车企,包括上汽、一汽、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安和长城等,已被政府要求增加国产芯片的使用比例。

要达致目标贝挑战性

一些芯片供应商向《日经亚洲》透露,他们的客户坦言,要迅速转向100%国产芯片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目前,中国高端车型仍使用英伟达为汽车设计的人工智能芯片,或高通针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的芯片解决方案。由于美国政府持续加码对华技术出口限制,中国车企担忧未来将难以获得关键组件。

在这种背景下,意法半导体(ST)、恩智浦(NXP)和英飞凌等全球汽车芯片龙头企业,开始加强与中国本地代工企业的合作,以扩大面向中国车企的生产规模。英飞凌首席执行官汉娜贝(Jochen Hanebeck)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表示,中国客户要求其将芯片生产本地化,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过去,汽车芯片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测试流程,包括在严酷的户外环境中运行的能力,从研发到最终认证可能要花上长达5年的时间。

开拓国内芯片制造商机遇

一位中国显示器制造商的经理告诉《日经亚洲》:“我们在为欧洲车企提供芯片时,整套认证流程要花3到5年;但给中国车企则只需要6到9个月就能完成测试和认证。”他还补充道:“在国产化压力加持下,这对我们拓展国内市场业务来说是个巨大机遇。”

TechInsights分析师马塔斯(Brian Matas)表示,中国在扩大其成熟制程(mature node)技术的产能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这已经对部分芯片市场板块形成了价格压力。

“特别是模拟芯片市场以及微控制器市场的大部分领域,这几年市场增长缓慢,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产品主要依赖成熟工艺节点,而中国的扩产压低了价格。”

国产芯片只能满足17.5%需求

不过,他也指出,中国在芯片全面自给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TechInsights估计,到2025年,中国本地生产的集成电路只能满足国内约1850亿美元市场中约17.5%的需求。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数据,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即14纳米或更高节点)产能,在全球的占比预计将从2023年的31%提升至2027年的近40%。

相比之下,美国的同类芯片产能届时仅占全球约5%。
TechInsights 分析师指出,尽管中国在老旧制程的芯片领域展现出强劲扩张势头,但在高端芯片的全面自给仍任重道远。

《日经亚洲》就此向吉利寻求置评,吉利拒绝发表评论;其他相关企业未回复采访请求。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