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婚政治化 增添家暴风险

由于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离婚曾是一种文化禁忌。近年来,离婚又成为了一种政治禁忌。有律师和社会学家说,中国许多遭受家暴的女性都被积极劝说不要与施暴丈夫离婚。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强调“家庭和睦”、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目的是在人口萎缩和老龄化背景下提高生育率。
《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个更重要的优先事项是维护社会稳定。在中国,遭遇离婚等挫折的男性通常被视为安全隐患。去年年底,一名男子在中国南方城市珠海驾车冲撞人群,造成35人死亡,当地警方称肇事者对离婚后的财产分割方式感到不满。
《反家暴法》未充份保护妇女
尽管2016年《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生效实施,但警方往往不愿干预他们所称的“家庭纠纷”。根据该法律,如果再次发生暴力行为,警方可以警告施暴配偶,并采取惩罚措施。2023年中国警方发出了近10万份此类警告,主管部门称这帮助防止了进一步暴力行为。
耶鲁大学研究中国法学的研究员唐哲(Jeremy Daum)表示,实际上,这种警告有时被用来代替更严厉的措施,比如拘留施暴配偶。
“中国强调维护家庭团结和幸福,这可能会导致一些解决方案无法充分保护每个人。”
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研究中国性别暴力的人类学教授郑田田说,那些优先考虑调解并让女性回归家庭的法官,在官方媒体和大众媒体上都受到了赞扬。
只有35%离婚诉讼成功
同样,在诉诸法庭的离婚案件中,法官也经常要求夫妻双方协商解决问题。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家麦宜生(Ethan Michelson)根据官方数据计算得出,近年来中国只有约35%的离婚官司最终真正以离婚告终,而20年前这一比例约为70%。
麦宜生说,法官们经常驳回女性关于家庭暴力的指控和证据。他说,在他分析的2017年至2023年期间作出的逾10万项离婚判决中,法官仅在3起案件中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依据准予离婚。
为女性提供法律援助的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 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随机抽取的2017年至2020年间,法院公布的涉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中,只有30%的案件判准予离婚。在该律所研究的1073起案件中,法院仅认定66起案件存在家庭暴力,其中只有50起案件最终判决离婚。
“冷静期”不利女方
根据2021年中国生效的一项法律规定,同意离婚的夫妻有30天的冷静期,之后还要30天的时间才能拿到离婚证。期间如果任何一方改变主意,则离婚无效。
妇女权利倡导人士表示,冷静期尤其会伤害受虐女性,因为这给施暴的丈夫留出了一个考虑是否同意离婚的短暂窗口期。如果在此期间他改变了主意,他妻子唯一的选择就是到法庭上申请离婚,而局面对她不利。数据显示,离婚冷静期实施后,离婚人数大幅下降。
政府数据显示,2024年,在地方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即不经法院的离婚数量增长1.1%,至260万对,而同期结婚登记数量下降20.5%,至610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