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励消费贷款 业界:坏账率恐上升

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鼓励银行加大个人消费放贷。银行业界人士认为,消费贷款利率下降可以催出需求,客户品质也可能跟着下滑,恐酿贷款不良率(坏账)上升风险。
中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第一要务。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长李云泽3月初在人大会议“部长通道”表态,将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
呼应大力提振消费诉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要求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客户拉高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期限。
具体内容包括,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人民币提高至50万元人民币,个人网络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人民币提高至30万元人民币。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财联社星期五(3月21日)报道引述多名银行内部业界人士对于政府措施看法。一家民营银行消费信贷人士表示,政策对于以消费贷款、网络通路为主的银行在拓展业务方面为利多;不过这些措施也让银行对于风险控管必须有更多要求。
担忧坏账问题
一位深圳某大行个贷人士认为,除了额度和期限之外,利率和审批效率也会影响客户的借贷意愿,对于业务人员来说,希望这次政府抛出的专项行动可以有配套,纳入“尽职免责”机制或要件。
这名深圳某大行个贷人士担忧坏账问题。他说,消费贷款利率如果继续下降,确实可以拉升需求,不过客户品质也会跟着下降。目前大宗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车贷,申贷族群多为年轻人、刚出社会不久者,他们的收入和工作也较不稳定。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星期一(17日)在平安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表会上表示,这波金融支持消费措施可能会让金融业间竞争愈加“内卷”(指过度竞争、彼此消耗),为了培养更好的消费环境与客户,必须加强风控体系升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