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加速消融 尼泊尔办亚洲首场“冰川葬礼”

当地时间星期一(5月12日),来自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50余名冰川专家、僧侣及民众,徒步登上海拔逾5000米的尼泊尔朗塘地区,在雅拉冰川脚下举行亚洲首场“冰川葬礼”,悼念这一正加速消融的冰体。
仪式现场,参与者诵经祈福、发表演讲,并在冰川前沿安放了两块花岗岩纪念碑。这是亚洲首个设立纪念碑的冰川。此前,冰岛的奥克冰川和墨西哥的阿约洛科冰川被宣布“死亡”后,亦曾立碑纪念。
雅拉或2040年代消失
雅拉冰川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研究最充分的冰体之一。据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数据,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测量以来,其面积已缩减66%,前沿退缩达784米。该中心预测,雅拉冰川或将在本世纪40年代彻底消失,并可能成为尼泊尔首批被正式宣布“死亡”的冰川之一。
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固态淡水资源,冰川消融不仅代表自然景观的丧失,更对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冰川被视为“死亡”,意味着其冰体变得过于稀薄,已无法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动。
冰川的形成需满足特定气候和地形条件。气温低于0℃、降雪充沛、地势缓和,是冰川发育的基础。降雪转化为粒雪后,经历密实化过程最终形成冰川冰,初期乳白,随时间推移变得晶莹剔透、略带蓝色。中国冰川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根据冰川的气候区和成冰特征,并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类。
雪线之下是人祸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区域,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冰川资源丰富,占全球总面积的7.5%。青藏高原地区目前共分布冰川约3.9万条,面积逾3.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是包括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等在内数十条大河的水源地。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加剧,青藏高原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近年监测显示,该地区冰川面积年均减少约0.3%。部分冰川前沿退缩显著,如金岭冰川近50年前沿退缩逾5公里,年均达100米,前缘冰湖面积扩大逾4倍。部分地区还出现冰川分裂现象,复合型山谷冰川退缩后,原本相连的冰体分裂为数条独立冰川。
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喜马拉雅山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调查显示,该区域冰川面积已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8100平方千米减少至约5300平方千米,40年来减少近2800平方千米,年均退缩率达0.87%。喀喇昆仑山区个别冰川虽出现扩张,但科学界尚未就其成因达成一致。
冰川退缩还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海洋型冰川区域常见雪藻、雪蚤、苔藓等生物,冰川消退将威胁这些生态系统。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成立于1983年,总部设在加德满都,成员包括中国、印度、不丹等8国。联合国已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呼吁全球正视冰川加速消融带来的深远影响,并采取实际行动保护这一脆弱而宝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