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科研成果获奖 潜艇雷达可“海底捞针”
学术期刊《应用光学》(Applied Optics)10月公布了2023年度最佳论文奖获奖名单。其中,中国厦门大学商上官明佳副教授团队撰写的研究论文从1278篇投稿中脱颖而出,凭借突破性技术荣获“光学交互”类别奖项。
获奖论文介绍了全球首个单光子拉曼激光雷达系统(Single-photon Raman Lidar System),该技术能够在海平面以下1000公尺的深度清晰探测物体,被称为“海底捞针”的革新性成果。
研究团队开发的系统集成了单光子探测器和拉曼散射技术(Raman scattering),通过高灵敏度和低噪声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海洋激光雷达系统的体积和能耗问题。
论文指出,该系统的核心设备包括一根长40公分、直径20公分的圆柱形雷达,功耗低于100瓦。
实验结果显示,该雷达在使用仅1微焦耳激光脉冲和22.4毫米望远镜的情况下,可在12公尺距离内探测到水下的油污。
突破性雷达技术
单光子拉曼雷达结合了激光测距与拉曼散射效应,可检测和识别复杂水环境中的物质,如油污和溶解的二氧化碳。
该系统在早期油污探测、海洋勘探以及深海资源开发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此外,雷达还可用于水下考古、结构检测以及军事领域的侦察和潜艇探测。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特别报道了该技术的应用潜力,认为其在深海环境中的高分辨率激光成像能力为珊瑚检测、锰结核探测等提供了新工具。
光学学会指出,这一技术的特点在于系统的高集成度和小型化设计,使其适用于更广泛的场景。
更灵活的应用
论文作者上官明佳表示,团队计划开发采用短波长蓝色激光的新型拉曼雷达,以减少海洋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干扰。此外,研究团队正在将该系统整合至自主水下航行器(AUV)中,以实现更灵活的应用。
厦门大学国家海岸与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官方报道显示,上官明佳团队近年来已开发多套激光雷达系统,并申请了50项中国发明专利及1项美国专利。
其研发的雷达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无人潜航器及无人机,助力海洋调查、深海资源开发、环境监测以及水下目标成像等多领域研究。
相关新闻:
- 拜登第17度对台军售 NASAMS防空飞弹与雷达约19.88亿美元
- 中国高薪挖角科技人才 西方政府阵脚大乱
- 从争议实习生到学术赢家 田某某斩获NeurIPS
- 被曝秘密资助美国科研项目 华为:促进学术交流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