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兴致缺缺 双十一价格战推不动买气
中国“双十一”购物节即将进入尾声,往年热烈讨论及强烈买气的场景不再,不仅网络讨论声量减弱,商家也兴致缺缺。“价格战”如今已经推不动,电商平台正寻找新模式留住优质商家。
台湾中央社援引《金融投资报》指出,社交媒体上吐槽平台规则的声音减弱,都印证了“双十一”消费市场格局改变。《21世纪经济报道》更指出,“史上最长的‘双十一’已接近尾声,平台与商家依然‘静悄悄’”。
今年“双十一”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平台之间已经不再全力比拼“最低价”,随著消费者更加理性、对价格和性价比值更加敏感,价格战已经无法持续。
报导指出,去年“双十一”各平台低价过度竞争进入白热化,商家利润空间被压缩,流量只带来热度和销售额,却没什么盈利。
中国媒体财经访问一名有10几年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贾真指出,商品如果有差不多50%以上的毛利,透过“双十一”还能赚到钱,但毛利低于30%就没有参加“双十一”的必要了。他说:“‘双十一’有一个满300减50的优惠券,再打个九折,再加上运费险,再加上付费的成本,30%根本兜不住。”
活动时间长失去期待 无助提升销量
其他电商平台上的中小商家也表示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正在失去对“双十一”的期待。由于“双十一”活动时间拉长,价值就不再那么突出。
今年中国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约10月中就陆续开跑,较去年又提前一周左右。广东的服装商家张达表示,周期延长却没给销量带来什么明显的提升。“现在一年的活动做个不停,有没有‘双十一’性质一样”。
还有淘宝和天猫女装店铺经营者表示,“我和身边的几位同行卖得都不好,只有去年的一半吧。”今年以来,他感觉访客数量比去年更少了,经营成本变得更高。
价格战带来低品质商品
另一方面,价格战已经影响产品的品质,对品牌和商家而言并不利于长期生存。对消费者而言,也很可能会得到品质低劣的商品。
山东大学数码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曲创提到,电商平台的“唯低价”模式导致片面要求商家低价、忽视商品质量、商家权益被侵害等问题,也引起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7月30日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在大政策指引下,平台也做出相应的行动。
例如淘天正尝试解决仅退款(特定情况下消费者不需退回商品即可退款)、退货运费成本高、低价内卷这3个顽疾,来改善商家的营商环境。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也相继发布了许多或直接补贴、或间接改善的策略,来为商家减轻负担。
但有许多中小商家表示“没有感受到”,无论补贴或松绑仅退款政策,很多都会设置无形门槛,使中小商家被排除在外,或是需要付费买流量,买得越多才补贴越多,使大多数花得少的小商家较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