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新闻】搞懂湿球温度 不只热,是“热死”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大马正面临湿球温度(WBT)的威胁,预计未来几个月气温将持续上升,专家提醒国人做好准备,应对这种鲜为人知却致命的现象。

近期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马多个地区预计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其中6县气温甚至达37℃,其中包括吉打万拉峇鲁、霹雳拉律马登、瓜拉江沙、中霹雳、吉兰丹马樟及瓜拉吉赖。

这6县气温连续3天达到35度至37℃之间,被列为第一级热浪预警,根据大马气象局总监莫哈末希山表示,这种情况预计将持续到9月。

根据英国气候学家汤姆•马修斯曾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人体将失去调节自身温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几个小时。

专家透露,患者的核心体温通常会在数小时内升至危险指数,甚至致命的水平。

什么是湿球温度?

湿球温度是热量和湿度的综合反映,能更准确判断人体是否能通过出汗调节体温。当WBT超过35°C时,即使在阴凉处、没有阳光直射的环境里,人体也无法有效散热,长时间暴露可能导致热衰竭、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你可能也喜欢

人体的降温,主要是通过皮肤传导、辐射、对流以及汗液的蒸发这4种方式来实现,这其中只有汗液蒸发是在人体处在高于体温环境中的散热手段(其它3种都需要环境温度低于人体体温)。湿球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大,汗液就越难蒸发,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理论上空气中相对湿度已经达到了100%,此时人体的汗液就无法蒸发来散发热量了,即人体失去了降温的手段,体温只能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中暑或热射病。

研究显示,即使气温低至31°C,也可能出现湿球温度现象。美国国家气象局认为,31°C或更高的湿球温度体温处于“极度危险”状态。这个温度其实相对较低,也进一步说明人体应对热应激(heat stress)的能力,可能比过去更容易受损害。

谁最危险?

  • 老年人、孕妇、儿童
  • 患有潜在并发症者
  • 无冷气环境下生活或工作的群体
  • 建筑工人、清洁人员、外送员等户外劳动者

湿球温度是一种公共卫生威胁,也可能发生在低于35℃的气温。专家提醒民众注意极端高温暴露和湿球温度带来的危险。

某些群体更容易受到湿球温度的危害,例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户外工作者,以及患有潜在并发症的人类。

无冷气环境下生活或工作的群体也是高危群体之一,例如:建筑工人、清洁人员、外送员等户外劳动者,建议主管避免工人进入暴露在高温、风或潮湿环境中的露天区域。

此外,家长也受促,切勿将孩子或年长者独自留在车里,避免发生悲剧。

如何自保?

  1. 避免中午至下午外出(特别是高湿闷热天气)
  2. 保持通风与冷气,不开冷气=高风险
  3. 每小时喝水1-2杯,不要等口渴才喝
  4. 穿轻薄透气衣物,勿穿过厚衣
  5. 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头晕、心跳加快、无汗、恶心等症状,请立即降温休息并就医

民众受促全天持续饮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例如在中午12时至下午3时。

待在阴凉处、经常补水、限制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以及穿着轻便透气的衣服,可以降低中暑的风险。与独居的年长邻居或家属保持联系,相互关照。

为什么出汗没用了?

在高湿环境下,汗液难以蒸发,身体无法降温,导致体温持续升高。这种“隐性高温”极易被忽略。

人体会自然地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汗液蒸发后可以降低体温。但当空气非常潮湿时,汗液就无法有效蒸发。这会降低身体的降温能力,导致(体温)过热,这非常危险,甚至可能致命。

民众需要注意的中暑或热衰竭症状包括疲倦、头晕、恶心、意识模糊、脉搏加快和昏迷。

此外,民众也能浏览大马气象局网址:https://www.met.gov.my/,或下载大马气象局App:https://www.met.gov.my/info/mycuaca/,随时查看气温,掌握最新的气象变化。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