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拿下乌克兰 俄军为何战力孱弱?
俄乌战争爆发迄今,军队规模与人数更为庞大的俄罗斯,久久无法拿下乌克兰。究竟,为何俄军战力如此不理想?
俄军损失惨重
2022年2月,俄罗斯挥军入侵乌克兰,这场全球瞩目的战争一触即发。那段时间,不少智库与政治人物纷纷预测,人数与规模远超乌克兰的俄军,很快就会取得胜利。英国皇家联合研究所(RUSI)也曾估计,俄军仅需3天就能攻占基辅;10天内,乌克兰就会彻底沦陷。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幕始终没有上演,且俄军也在战争中,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英国国防产业专家汤姆丹洛普(Tom Dunlop)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出发的俄军有90%遭遇死伤,其中12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俄军装备同样损失惨重,数以千计的坦克、步兵战车、火炮被摧毁。”
美国情报机构则在去年12月估计,入侵乌克兰的俄军中,已有逾80%阵亡,以至于俄罗斯急忙另外组建替代部队上阵。
尽管英美双方给出的俄军死亡数字不尽然相同,但足以反映出,俄军的战斗能力没有如预期般强稳,反倒有些不堪一击。为何俄军战斗力如此不济?
俄军的孱弱,离不开欧美阵营日渐犀利的制裁。
首先是美国,自俄罗斯进军乌克兰后,前者已多管齐下封锁俄罗斯的资金、军备来源。截至2023年4月,美国一举冻结俄罗斯逾30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且将俄罗斯踢出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使得俄罗斯无法再使用美元进行跨境支付。
这一招,无疑是封死了俄罗斯的资金来源,以及物资购买能力。
美欧英携手制裁俄罗斯
除了资金,美国亦在军备与物资取得方面,对俄罗斯祭出重拳。自2022年开始修订出口管制条例(EAR),限制对俄罗斯出口工业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光学仪器等、船只、武器、油气制品等。
此举用意很简单,即封堵俄罗斯的军备取得管道,进而大幅削弱俄军的战斗力。
到了今年10月,美国再下一城,宣布对接近400个机构或个人进行制裁,范围涵盖中国、印度、泰国、土耳其、阿联酋等企业,理由是这些机构为俄罗斯军方,提供军备或资金协助。
重拳出击的,并非仅有美国。同样力挺乌克兰的欧盟,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已禁止向俄罗斯出口总值超过480亿欧元的商品,当中量子计算机、高端半导体、电子元件、软件、飞机、引擎、无人机等。这些商品,无一不是俄罗斯增强军力的重要物资。
英国也不遑多让,在战争爆发早期对俄罗斯落实经济制裁之余,也在今年11月效仿美国做法,宣布对56个中国、土耳其、中亚等机构落实制裁,原因为这些机构试图绕过西方阵营视线,向俄军供应微电子设备、无人机零件等。
英国外交部长大卫拉米(David Lammy)表示:“种种制裁将持续削弱俄罗斯的扩张性政策、切断普京战争机器所需设备的供应。我们会不懈打击,俄罗斯努力建立的不法国际网络!”
制裁令接二连三降临,俄军自然无法取得高端芯片等战略物资,遑论增强以导弹为首的现代武器。毕竟,这些武器的制造过程,少不了芯片的身影,而后者的供应恰好紧握在西方阵营手中。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曾指出:“乌克兰军方告知,他们在战场上找到俄罗斯军备时,发现这些设备使用了从洗碗机、冰箱拆卸下来的半导体。”
雷蒙多的副手马修阿塞洛德(Matthew Axelrod),亦曾对《华尔街日报》表示,种种国际制裁效果颇佳,“我们发现俄罗斯无法取得,需要维持飞机、潜艇、船舶运行的零件。”
俄军士气低落
撇开国际制裁不谈,俄罗斯军力不济,也归咎于军队士气不佳。
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各大研究、报导已相继揭露,俄军厌恶战争、士气低落的事实。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ISW)曾发布报告指出,由于面临重大伤亡、战前准备不足以及物资匮乏在前线的俄军士气极度低迷。
“已进入乌克兰的俄军,普遍面临心里健康危机,一旦乌克兰进行反攻,俄军容易不战而逃。”
专注于报导俄乌战争的媒体《WarTranslated》,也呼应ISW的说法。一位士兵向前者透露,大部分俄军是在开战前临时征召,他们不曾受过系统化、正规的军事训练,因此无法熟稔各种武器运用,以及各类战术等。
“激烈战斗时,俄罗斯也没有提供适当的空中和火炮支援,导致不少士兵在战场上白白牺牲。正因如此,部队的士气已降至谷底,不少队友临阵退缩。”
面对自身逃兵,俄罗斯似乎也毫不手软,让部队士气雪上加霜。据俄罗斯媒体《ASTRA》报导,俄罗斯已在乌克兰城市 – 卢甘斯克(Luhansk)、顿内次克(Donetsk)打造至少7个拘押地点,专门关押或监禁拒战的俄罗斯士兵。
“目前已有数百名士兵被关押,部分士兵的亲属也向俄罗斯当局反映,关押地点的条件相当恶劣。”
贪腐问题拖累军力
部队士气低迷,加上俄罗斯残酷对待拒战士兵,不少士兵因而动念造反,去年5月爆发的瓦格纳(Wagner)集团兵变,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据欧洲智库艾格蒙特(Egmont)的观察,瓦格纳在俄罗斯社会享有一定支持率,与俄罗斯军警起冲突期间,部分民众选择和瓦格纳站在同一阵线。
艾格蒙特也提及,若俄罗斯放任厌战情绪升温不管,总统普京的政治地位亦会遭到动摇,“普京的地位并非稳如泰山,愈来愈多人民祈求停战、变革和替代领袖上台。”
挥之不去的贪腐问题,也严重削弱了俄军战斗能力。
美国地缘政治智库GIS曾发布报告指出,部分承包商获得足以购买“顶级西方设备”的预算后,转向购买劣质产品,剩余资金则据为己有,“为了私吞资金,承包商购买了寿命极短的设备电池,使得设备无法长久运作。”
GIS也揭露,部分派往乌克兰招募亲俄份子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特工,也侵吞了资金和提交虚假报告,让俄罗斯军方身陷险境。
即便是军方高层,也难逃贪腐丑闻。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依古(Sergey Shoygu)、副部长迪姆尔依万诺夫(Timur Ivanov)、陆军副总参谋长沙马林(Vadim Shamarin)、国防部人事部主管依万波波夫(Ivan Popov)先后因丑闻缠身而遭到逮捕。
回首历史,俄罗斯军方贪腐问题其实存在已久,并非始于俄乌战争。
贪腐文化笼罩已久
在1994至1996年爆发的车臣战争期间,已有俄军因受贿,而将武器、弹药、装甲车拱手让给敌军。俄罗斯前总检察长尤里斯库拉托夫(Yuri Skuratov)曾在1998年,形容俄军为俄罗斯内最腐败的政府机构。
尽管普京在2000年就任总统后,曾放话强力打击军方贪腐活动,然而腐败问题却似乎有增无减。2004年1月,俄罗斯国家审计署主席谢尔盖斯杰帕辛(Sergei Stepashin)直言,有10%的国防预算遭到私吞;同年,军队的盗窃行为,也按年增加了21%。
战争情报研究专家瓦西列夫斯基(Philip Wasielewski)总结:“自沙皇时代,腐败的文化已深植于俄罗斯军队,且在共产主义、普京时代愈演愈烈。这种腐败,已对俄军战斗能力带来巨大冲击,包括装备不足、部队凝聚力受损、士气低落等。”
“在腐败文化的阴影下,俄军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外部压力、内部运行不佳的绞杀下,俄军久久无法拿下乌克兰这弹丸之地。这也为全球政府、军事单位上了一门课:部队规模与人数庞大,不一定能事半功倍。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