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策搅动东南亚格局 中国伺机而动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就任短短五个月,已让东南亚陷入迷茫。惩罚性关税与大幅削减援助的政策,冲击了这个地区最脆弱的群体,即使美国仍维持军事存在,并持续将目光紧盯中国,这种剧烈变动仍引发深远影响。

《南华早报》报道,专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加深了东南亚对美国“不可靠”的印象。

不过,美国与东盟的关系尚未走到彻底决裂的地步。面对中国影响力日益上升,美国的安全承诺仍被视为必要,继续在该地区的外交考量中发挥作用。

在近期于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阐述了美国对印太地区的战略愿景,指出中国在台湾周边不断进行军事演习,以及在南海日益紧张的海上对抗。

“不必粉饰太平,中国构成的威胁是真实的,而且可能迫在眉睫。”

他呼吁美国盟友和伙伴分担更多防务责任,以便美国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印太地区,并称该地区是“我们的优先战区”。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于5月31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安全峰会上发表讲话。(图:路透社)

美国“不可靠”印象加深

但东南亚同样也是美国商务官员的关注重点。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依赖出口的东盟国家施加高达10%至49%的“对等关税”。

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援助的剧烈削减使该地区长期项目被迫终止,包括医疗、排雷、民间组织发展等多个领域。

更甚的是,特朗普政府6月9日开始实施的“19国公民入境禁令”,也包括缅甸和老挝国民。

据路透社援引的一份美国电报报道,美国甚至以关税威胁各国政府,试图阻止它们出席联合国关于以“两国方案”解决以巴冲突的会议。

华盛顿智库昆西研究所“全球南方”项目主任沙朗·希多尔指出,关税威胁、政策反复和对中东立场的强硬,都加深了东盟对美国“不可靠”的印象。

“短期内,东盟国家会尽一切努力减轻损害,包括在贸易及中东政策上对美妥协,尽管目前大多仍停留在外交层面的批评。”

但从长期来看,希多尔警告称,美国的“不可靠”将加速“结构性多元化”的动力,尤其对那些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而言,将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

例如,菲律宾军方近期表示欢迎更多“台风”导弹系统,以加速部队训练并强化威慑力。这种地面发射系统可发射射程达2,000公里的战斧和SM-6导弹,覆盖南海、台湾海峡乃至中国大陆南部。

去年,在美菲联合军演期间,首套“台风”系统已部署于菲律宾北部吕宋岛,并持续用于训练。

不过即便在安全领域,希多尔也指出,菲律宾等国仍有动力逐步寻求在中美之间更“平衡”的战略路径。

“若全球有哪个地区最可能摆脱对美依赖,那就是东南亚,而当前局势正促使他们朝这个方向大步前进。”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不仅让东盟各国重新思考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也被迫审视自身在供应链动荡下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式。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不仅让东盟各国重新思考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也被迫审视自身在供应链动荡下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式。(图:互联网)

东盟不会与美国彻底决裂

尽管面临压力,分析人士认为,东盟与美国之间尚不至于出现剧烈的外交裂痕。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菲利克斯·张表示,“我不认为东盟与美国会出现彻底决裂,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不会快速消退。”

他指出,东南亚国家一向讲求务实外交,依然将美国视为地区稳定、经济增长与安全的关键角色,这种关系具备一定的韧性。

“尽管华盛顿政策时常摇摆,东盟国家明白美国的战略重要性,仍会持续与其接触。”

经济相互依赖

东盟依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 2023年双边商品贸易总额达4,768亿美元。美国也是该地区科技、能源和制造业的主要投资者。

“最终,许多东盟国家仍极度受益于美国市场,经济相互依赖仍将是双方关系中的关键因素。”

菲利克斯·张补充说,虽然特朗普政府缩减了对欧洲和中东的安全承诺,但在亚洲的防务努力却在加强。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盟友从中获得更强的威慑能力。

美国海军也加强了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并重申对“自由开放的印太”的承诺。

“这应能让亚洲盟友放心,一旦发生冲突,美国更有可能出手相助。”

华盛顿仍积极参与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包括“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Plus)及与菲律宾、泰国等国的联合军演。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亨特·马斯顿指出,美国盟友正逐渐适应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测”。菲律宾等国甚至更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而其他国家则拓展与欧盟、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战略关系。

东盟在中美之间“摇摆”

目前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马来西亚,则寻求深化与中国的关系。今年4月,贸工部长东姑扎夫鲁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面,探讨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

在5月的东盟峰会上,各国呼吁加强区域整合,以提高对全球贸易动荡的韧性。

“这说明东盟已将‘美国不可靠’纳入其战略考量。特朗普政府并未引发新的避险趋势,而是强化了东盟对美长期忽视和反复无常的担忧。”

马斯顿强调,华盛顿的言行不一,正加剧其在东南亚的信誉危机。菲律宾的对华政策也将持续“摇摆”,以最佳方式维护自身安全。

近期,菲律宾与日本签署防务《互惠准入协定》,并已与美、澳建立合作。

马斯顿补充道:“菲律宾与北京的时冷时热关系仍将持续,尤其在南海主权争议方面。”

研究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日本横须贺亚太研究会研究员阮氏清(Hanh Nguyen)指出,尽管赫格塞斯言辞强硬,其实是在试图安抚因中国军力上升而感到忧虑的地区。

她表示,这些承诺与以往的美国政府一致,包括留在本区域、强化威慑等;但赫格塞斯一方面执行特朗普指令、另一方面宣称美国会“持续驻留”,显得矛盾。

“过度依赖军事硬实力、却削弱经济和软实力,这并非东南亚希望的美国参与方式。”

早在2017年,特朗普便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结束美国对这一12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参与,促使东南亚国家更深地转向中国。

这对菲律宾尤其是一种两难局面:一方面要满足美国扩大军事存在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需依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亚洲进步路径基金会研究员卢修·皮特洛(Lucio Pitlo III)认为,美国不能只是“批评”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而必须提供有力替代方案,满足该地区对出口市场、基础建设资金、投资与技术转移的需求。

他举例说,美国应协助盟友发展自身防务工业,例如共同制造武器、投资造船厂,而非仅提供维修服务。

借助多元结盟增加“保险”

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4月2日宣布后被暂停90天,给予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等国谈判机会。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是否会对未开放市场或未减少贸易逆差的国家采取进一步行动,但东盟已收到“信号”:必须寻找新的贸易伙伴。

例如,面对美欧对棕榈油出口限制,马来西亚已进一步转向中国市场。

尽管如此,东盟整体尚未就这场贸易风波形成统一立场。

印尼方面则持续推动对美关系,并加强与中国在矿产等领域的合作。今年4月,印尼外长与美国国务卿会晤,双方重申将在政治、安全、贸易与投资方面扩大战略伙伴关系。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菲利克斯·张认为,尽管特朗普上任初期带来许多震荡,但东盟不会完全转向美国以外。

“更可能的情况是:东盟国家继续维持各自的偏好,对美国的依赖有所减少,但不会彻底背离。”

但观察人士提醒,美国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老盟友关系牢不可破,特别是在东南亚民众对美国手段强硬、逼迫“选边站”的反感日益加剧的当下。

一项由东南亚研究所(ISEAS)进行的调查显示,在被迫选边的前提下,东南亚11国中有47.7%受访者会选择中国而非美国。

华盛顿智库昆西研究所“全球南方”项目主任沙朗·希多尔提醒,许多东盟国家将进一步加深区域一体化,并在域外积极寻求多边战略伙伴。

“这些趋势早已根深蒂固,具备一定能力的国家也在付诸实践。”

上个月,东盟、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在吉隆坡举行首次峰会,推动贸易、供应链、基建与金融合作。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是历史上首次三方领导人会议,标志着亚洲跨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图:路透社)

印尼今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主导的金砖国家集团第10个成员国,越南也在本月成为伙伴国,加入马来西亚与泰国行列。

希多尔总结说:“面对华盛顿政策和美中关系的双重不确定性,东南亚更有动机借助多元结盟与区域整合,为自身增加‘保险’。”

菲利克斯·张则呼吁美国不要忘了东盟的警告,“包括一向亲美的新加坡在内,东盟成员多次提醒,不要强迫他们在美中之间选边站。”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