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全球升温至1.5℃ 仅剩3年窗口期

据全球60多位顶尖气候科学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持续不变,人类将在3年内耗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的“碳预算”,难以避免突破这一象征性气候警戒线。
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近200个国家承诺努力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比19世纪末工业化前高出1.5℃以内,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然而,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不断攀升,森林滥砍现象仍广泛存在,使得实现目标的希望日益渺茫。
海洋变热 海平面升
“各项指标正在朝错误方向发展。”该研究首席作者、英国利兹大学气候未来研究中心主任皮尔斯·福斯特(Piers Forster)表示,“我们已经看到地球和海洋的升温速度在加快,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也在加剧。这些变化早在科学模型中被预测,如今的观测结果直接印证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过高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研究数据,截至2020年初,人类尚有约50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以保持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可能性为50%。但到2025年初,这一“碳预算”已降至1300亿吨。这一变化既反映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高位运行,也得益于科学测算方法的进一步精确化。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约400亿吨二氧化碳,按照此速率,碳预算将在3年左右耗尽。虽然真正突破1.5℃的临界线可能还需数年,但若不立即采取行动,这一趋势将不可逆转。
全球气温升高趋势早有迹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首次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尽管一个自然年度的高温不等同于违反《巴黎协定》,但2024年的极端气候除受自然气候现象影响外,更多源于人为因素。研究估算,2024年人为升温幅度达1.36℃。
2030或破1.5℃红线
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变暖速度为每10年上升0.27℃,远高于地质历史记录中的任何时期。若排放不加遏制,预计2030年前后将正式突破1.5℃升温线。
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从大气中移除大量二氧化碳来降低长期升温水平,但报告作者提醒,过度依赖尚未成熟的大规模碳移除技术存在极大风险。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气候科学与政策教授约里·罗赫利(Joeri Rogelj)指出:“一旦升温幅度过大,仅靠碳移除难以完全抵消当前排放带来的影响。”
报告中还指出,地球气候系统中多余热量的积累速度,即“地球能量不平衡”,近年来大幅上升。相比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近10年该指标翻倍增长,较2000年代末至2010年代提升25%左右。英国气象局气候科学家、布里斯托大学副教授马修·帕尔默(Matthew Palmer)表示:“如此短时间内积热速率大幅上升,是极其令人担忧的信号。”
90%热量灌进海里
研究指出,近90%的多余热量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体积膨胀,加之冰川持续融化,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自1990年代以来翻倍,给全球沿海地区数以百万计人口带来洪水风险。
尽管形势严峻,报告亦指出,随着清洁能源技术逐步推广,全球碳排增速有所放缓。研究团队呼吁,各国必须采取“迅速而有力”的减排行动,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减缓升温趋势。
报告强调,《巴黎协定》所设1.5℃目标,建立在大量科学证据基础上。研究显示,升温2℃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等后果将远超1.5℃时的影响。科学界长期以来反对将1.5℃作为“安全”与“危险”的界限,强调每升高0.1℃,气候灾害的强度与范围都会加剧。
“未来10年的减排成效,将直接影响全球变暖的速度与强度。”罗赫利表示,“每减少一分升温,都意味着更少的痛苦、更少的灾害,尤其能减少贫困和脆弱人群所承受的风险,也有助于人类社会以更可持续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