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奇”“唐老鸭”就能享特权? 上海迪士尼“私联门”引争议

中国上海迪士尼乐园近日爆出“私联”争议,童话照进现实,还是饭圈文化入侵公共空间?
综合中媒报道,近期有博主在社交平台爆料,称部分游客通过非公开渠道与扮演卡通角色的演职人员(俗称“内胆”)建立私下联系,而他本人也是“受益人”之一。
事件曝光后,引发网民对互动边界模糊、角色纯粹性被破坏、粉丝文化异化等问题的热议。
可绕过正常排队与互动规则
据该博主透露,只要“成功私联”,即可绕过正常排队与互动规则,与“内胆”建立熟人关系,从而获得优待,如专属暗号、互动加戏、优先互动等“特供待遇”。
而作为回报,部分他们会向“内胆”提供额外金钱、共进餐饮甚至赠送礼物。
此类行为表面看似“情谊往来”,实则严重破坏迪士尼“人人平等拥抱童话”的初衷。

不少网民指出,迪士尼的核心魅力在于角色的“非现实性”与沉浸式体验。一旦意识到玩偶背后是具体个体,幻想就被打破。
“互动时想到角色是某个真人,魔法感会瞬间消失。”
游客缺失公平感受 破坏“平等造梦”形象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公平感受缺失。普通游客排队两小时只换来一次机械挥手,而“熟客”却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眼神交流和肢体互动。
有网民将这种现象形容为“主题乐园版追星”。粉丝将对角色的情感转移到演职人员本人,进而寻求私下接触;而“内胆”则在部分游客眼中被异化为可“攻略”的资源。
对此,有博主讽刺道:“说白了,就是认识打菜阿姨可以多一勺,不抖勺。”
尽管迪士尼早有明文规定,禁止演职人员与游客私下联系,不得泄露排班或提供个性化服务,但由于互动场景隐蔽、员工流动性大,以及“非语言暗号”难以监管,执行上面临不小挑战。
专家:可考虑引入匿名举报机制
也有声音呼吁社会应更客观看待此事。在高温、重压和有限薪酬的工作环境下,扮演玩偶的演职人员长期承受身体和心理双重负担,某种程度上,“私联”成为他们的情感出口。然而,这并不能成为逾越职业底线的理由。
要守护童话世界的纯粹性,就必须捍卫规则的公平性。
有专家建议,管理层可考虑引入匿名举报机制,加强岗位轮换,避免因长期固定岗位而滋生“人情关系”;同时引导游客回归对角色本身的喜爱,减少对“皮下真人”的关注。
在消费与情感交织的当代主题乐园中,如何抵御饭圈逻辑渗透,守住童话的边界,已成为管理者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目前迪士尼尚未官方回应,但争议已冲击其“平等造梦”的品牌形象。
相关新闻: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