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澳洲大规模野火 如何破坏臭氧层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一项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2019年至2020年间在澳洲东南部肆虐的大规模野火,释放的烟雾与平流层中的氯(Chlorine)含物相结合,导致了空气中的氯分子破坏了臭氧层(Ozone layer),使臭氧洞扩大和延长。

根据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气化学家凯恩-斯通(Kane Stone)说,这些氯分子的来源是现在被禁止的化学物质的残留物。这场火灾产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烟雾羽流,释放出约100万吨的烟雾,高度可达30公里,超过了平流层的高度。

南极洲臭氧洞比以往更大

由于这种现象,之后的几个月,每年在南极洲上空出现的臭氧洞比以往的年份更大,也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这项研究发现,野火烟雾中含有有机酸,它们可以改变氯化氢(hydrogen chloride)的溶解度,从而形成具有破坏臭氧层特性的分子。这些有机酸的存在是造成前述破坏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野火肆虐 影响臭氧层恢复

大气层中大约80%的氯是氟氯化碳(chlorofluorocarbons,简称CFC)的遗留物,这些化学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用于气溶胶喷雾剂和制冷剂。自1987年实施一项国际条约以来,它们的使用大多已被逐步淘汰。残留的氯以盐酸和硝酸氯的形式结合起来,对臭氧层无害。但当氯化氢溶解在水滴中时,它会形成具有反应性的、具有破坏臭氧层能力的分子。

研究人员表示,氯分子的缺失让南极以外的地区也发生了这种破坏现象,通常这是因为空气太温暖而不可能发生的。

而这项研究的另一位作者苏珊.所罗门(Susan Solomon)则警告,气候变化导致更频繁的野火可能会威胁臭氧层的恢复,进而影响地球对有害紫外线的防护。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
加入会员以获取更多资讯以及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