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不打第三针? 疫苗加强剂的利与弊

全球抗疫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在全球肆虐超过20个月之后,当前最夯的问题就是:需不需要打俗称为加强剂(booster)的第三针新冠疫苗?

事实上,全球对这个问题的反应不一。路透社报道,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各有立场和依据。

美国拜登政府宣布从周一(20日)开始,向16岁及以上的美国人,广泛提供新冠疫苗的第三针加强剂。

可是就连科学和医药界,对于需不需要打第三针,目前也是众说纷纭。

美FDA证实辉瑞第三剂可提高免疫力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咨询委员会日前表示,承认辉瑞(Pfizer)公司双剂量新冠疫苗基础上,加打第三针可以提高个体对病毒的免疫力。但FDA同时表示,目前的两针方案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防止严重疾病。

FDA咨询委员会当地时间周五(17日)投票后,议决反对为所有美国人施打第三针的广泛覆盖面(不建议普及),但支持为65岁及以上的人注射疫苗。

FDA这种只支持“一半”的立场,让拜登政府面临着对普通人群是否需要额外注射的批评。


美国FDA建议:65岁以上高风险群接种加强剂


支持理由:效力随着时间减弱 保护弱势群体

辉瑞公司及其德国合作伙伴BioNTech SE各自提交的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显示,Pfizer疫苗对有症状的冠病感染的有效性,最初估计为90%以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他们说,在新冠大流行病早期接种疫苗的人现在更容易受到所谓的“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s),尤其是在快速传播的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面前。药商们说,加强剂有助于恢复最初接种时产生的抗体水平。

辉瑞公司对3万人进行的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在第二次接种后,疫苗的效力每两个月减少约6%。据辉瑞公司称,在对300名参与者进行强化注射的第二项试验中,第三剂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二剂更好。

莫德纳(Moderna)本周表示,它发现在其临床试验中,大约13个月前接受其两剂疫苗的参与者,与大约8个月前接受疫苗的参与者相比,突破性感染的比率更高。研究期间是今年7月和8月,当时高传染性的Delta变种病毒是最主要的毒株。

美国卫生监管机构也在密切关注,来自以色列关于疫苗有效性和加强剂的真实世界数据,那里大多数人已接受了辉瑞疫苗。以色列目前正在为12岁及以上的人提供加强针。

以色列卫生部本周的数据显示,超过110万名60岁及以上的人接受了辉瑞疫苗加强剂,导致该群体的整体感染率以及重症机率下降。他们的研究表明,加强剂可以使接受者的疫苗保护力恢复到95%。

除了预防严重疾病之外,美国和以色列的一些卫生官员说,在许多国家的感染率上升的时候,加强剂可能有助于减少冠状病毒的传播。 (图:美联社)

除了预防严重疾病之外,美国和以色列的一些卫生官员说,在许多国家的感染率上升的时候,加强剂可能有助于减少冠状病毒的传播。


以色列研究发现 辉瑞新冠疫苗加强剂减低染疾风险


反对理由:富国无需普及化 先让更多人施打

许多疫苗专家认为,目前的数据只表明有必要对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施打第三针。

例如,以色列卫生部的一份报告显示,与50至59岁和40至49岁的人相比,60岁以上的接种者发生严重突破性感染的风险要高得多,尽管年轻群体中包括6个多月前接种过疫苗的人。

美国的其他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下的成年人中,疫苗对严重疾病和死亡仍然具有高度保护作用。

其他几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和德国,迄今已将加强针计划限制在老年人和其他高风险群体中施打。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咨询委员会在周五(17日)的会议之前,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本周一(13日)率先发布了被媒体称为“全明星”阵容的18名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认为对大多数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来说,加强针没有必要,现在更应该让未接种者使用当前的疫苗产生免疫力。

上述《柳叶刀》报告的作者中,有两人来自FDA,分别是FDA疫苗研究和审评办公室的主管马丽昂·格鲁贝尔(Marion Gruber)和她的副手菲利普·克劳瑟(Philip Krause)。这两位科学家均表示,今年晚些时候会卸任。媒体称,他们辞职是为了反对加强针政策的立场。

最“大牌”的反对声音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图:美联社)

最“大牌”的反对声音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他们一再恳请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暂缓提供加强针,并利用这些额外的剂量,来帮助全世界许多尚未接受第一针的人进行接种。

此外,科学家们还说,在分析疫苗效力减弱和加强针的影响时,还存在一些混杂的因素,包括Delta毒株是否可能对老年人产生更严重的影响,以及在一些地方恢复戴口罩、而不是加强针,是否更有助于控制传播。

他们还说,随机试验为现实世界中的有效性提供了最好的估计,但迄今为止,大多数数据都来自观察性研究或小型临床试验。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