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大马水灾9件事:救援不力、打抢、王室出手
马来西亚水灾自18日爆发后,已接近一周时间,许多不同的故事在这场灾劫中上演。从政府单位救灾不力引起灾民怨声载道,到民众自发赈灾,凸现了灾劫之下的人生百态。大马学者更表示基于气候变迁,类似境况未来或将不断发生,政府及民众需吸取教训,为未来做好准备。
以下是《亚视新闻东南亚》记者整理出,本次水灾发生一周内,各方争议、灾害关键数字、灾民心声与困境、以及乱象以外必须留意的几项重要事件。
1. 水灾成因争议
吉隆坡水利灌溉局日前在官方面子书上贴文,指导致雪隆达水灾的成因是人们乱丢垃圾,并在其官方专页上载大量垃圾堵塞在巴生河栅栏前。
与此同时,环境部及气象局在灾后汇报则声称,上周五在学州发生的大雨,单日雨量相等于过去一个月的总和,认为异乎寻常的天气是引发水灾的原因。
然而,民间专业人士则持不同的看法,其中一名污水处理工程师就分析,认为水灾的成因是城市过度发展所致。
根据《东方日报》报道,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工程师林健文指出,巴生卫星市(Klang Utama)的水灾主因,是因为实达阿南镇(Bandar Setia Alam)处于高地,但发展迅速,导致雨水过多,直接流到低洼的武吉拉惹镇(Bandar Bukit Raja),然后再灌进左边的巴生卫星市。
至于太子园发,他指出,该区位置恰好处于白沙罗河和巴生河的交汇处,两条河流几乎承载著整个大吉隆坡的雨水,这次是整个区域性的异常大雨,已经超越城市规划的计算。
“太子园刚好被巴生河形成一个三面的包围网,即从从南面的布特拉高原(Putra Height)到北面的莎阿南19区(SEK 19)和西面的阿达英边(ALAM IMPIAN)。因此太子园就像一个盆子,被溢满的巴生河水灌满。”
大马国立大学气候学家弗多林教授(Fredolin Tangang)指出,过去二、三十年的气候变化确实带来了极端天气,此次洪水发生的原因需要一套计算模拟以及详细研究。
2. 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
截至12月24日上午8时为止,这场水灾已造成41人丧生,彭亨州仍有8人下落不明。
全国警察总长阿克里沙尼表示,雪州共有25名罹难者,其中有17名男性及8名女性。而彭亨州共有15名罹难者,当中有8名男性、5名女性及2名男童。而吉打州则有1名男性死于这场水灾。
在彭亨州的8名失踪人士中,有7人是男性,另外1人是男童。
3. 最大争议:救灾缓慢
雪隆水灾发生已一周,然而灾民的阴影挥之不去,一些灾民认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平复自己的心情。
《马来邮报》报道,许多灾民至今依然对救灾单位后知后觉的态度感到失望。
太子园灾民控诉水利灌溉局没有在雨季之前修缮好排水闸门,进而导致此次事件。
灾民也把民间志愿救灾队伍与政府单位相较,认为政府救灾不力。一名居民表示,一艘可以容纳20人的船只,救灾人员就占去10个位子,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住在太子园公寓穆都瓦仁披露,一家人被困四天,四处求助无门,被困的首两天内和妻子及孩子只依靠面包充饥。
4. 乱象还是悲哀?灾黎洗劫商店
在政府救援缓慢,又迟迟等不到物资的情况下,不少位于雪州莎亚南(Shah Alam)地区的商店接连发生灾黎掠夺物资的事件。更有店员因阻止灾黎入店抢劫,惨遭围殴暴打至入院。
其中受到影响的霸级市场迈汀(Mydin)对此发布声明表示,该公司不会与灾黎计较,因为他们理解灾黎是迫于无奈才犯罪。迈汀集团董事经理阿米尔阿里(Ameer Ali Mydin)也在面子书上传视频表示,虽然他不赞成抢劫的行为,但可能灾黎在陷入绝望后才被迫犯案。
尽管太子园的分行遭灾黎洗劫,和洪水导致该集团必须蒙受超过百万令吉的损失,但迈汀集团也承诺持续为受影响的灾民提供资源。
不管是“趁水打劫”,还是走投无路,面对这一乱象,显然当局救援迟缓,没有足够的执法者在第一时间维持秩序,恐怕难辞其咎。
5. 隐忧:灾区爆染疫缺口
由于灾黎在避难过程中无法时刻保持人身距离,导致新冠病毒在灾区中更快地传播。卫生部在灾区发现冠病确诊病例后,累计确诊灾民人数也不断地上升。大马卫生总监诺希山指出,截至23日下午3时,大马全国共有390名水灾灾民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诺希山也根据当时的数据指出,全国灾民人数一共有61,264人,且正在运作的临时疏散中心共有384间。当局也在疏散中心提供其他医疗资源,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病和急性肠胃炎等。
6. 首相承认救灾不力
在因水灾救援缓慢而被大马民众指责后,大马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承认当局在应对自然灾害上的种种不足,并承诺他将确保救灾系统得到改善。
但他也表示,救灾不仅是联邦政府的职责,州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他看来,他不会为任何人辩护,因为每个相关单位多必须对此负责。
7. 皇室也动员救灾
政府赈灾不力,皇室也参与救灾。在过去发生的大水灾中,虽然马来统治者们常会到灾区巡视,然而此次的雪隆大水灾,统治者更进一步动员参与赈灾行动。
《马来邮报》报道,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的指示下,约100名来自国家皇宫的工作人员,组成赈灾队伍向灾区进发。
国家皇宫赈灾队伍主管莫哈末查哈里表示,国家元首为了协助灾民而组织了此次的行动,除了雪兰莪,队伍也会像其他州属灾民伸出援手。
此外,在柔佛王储东姑伊斯迈的指示下,柔州政府也动员旗下志工组织向灾区五次输送救济品。“柔佛志工”组织早前是在柔佛苏丹伊布拉欣的倡议下成立。
8. 部长姗姗来迟遭炮轰
水灾过后,联邦内阁部长纷纷到灾区巡视,然而灾民对此感到不满,认为部长在水退后再到灾区根本无济于事。
其中,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在巡视时坐在官车之内,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丽娜哈伦则踩着高跟鞋到灾区,结果成为众矢之的。
对此,丽娜哈伦说,大家应先关注灾民的生命,而不是她穿高跟鞋到灾区的课题。
“当时我正出席土团党大会,一收到有关水灾的信息,就不断想着灾民的安全,因此,没有想到要换鞋子,去现场前也只来得及换衣服。”
9. 灾害无情 人间有情
尽管这场灾害夺取许多人的生命,数万人五家可归,但庆幸的是灾害无情,人间有情!在政府救援缓慢之下,民间早已不能坐以待毙,各个慈善团体都在第一时间到灾区提供救援。
也有一些原本的“受灾户”,因为正是体验到水灾发生时的无助,而毅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也投入到重灾区帮忙。
《亚视新闻东南亚》昨日也专访一名从“灾民”化身为志工的大马新闻主播胡骁萍,分享原本是水灾受灾户的她,如何在受到他人相助的启发,而投入救灾行列,通过行动为灾民献力。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