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缠上暗杀魔咒? 盘点美国10位遇刺总统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美国总统选举跫音将近,“总统遇刺”的魔咒也悄然降临。在共和党“回锅选手”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都正积极展开政治演讲等造势活动之际,枪声频传。

特朗普在2024年7月和9月两度遭到枪手瞄准之后,贺锦丽位于亚利桑那州的办公室也在9月25日传出枪响,所幸两人都逃过一劫,没有酿成大祸。

事实上,在美国漫长的历史中,有多位总统遇刺,有的因此丧命,有的则大难不死。这些刺杀案不仅震惊全球,同时也揭示了政治漩涡中的深层矛盾。究竟他们遇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动荡与政治风暴?

接下来,一起回顾美国史上“十大总统遇刺事件”,探究这些历史瞬间如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一、第7任美国总统 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

1828年末,杰克逊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后,凭借强硬而果断的执政风格,敢于挑战传统权威和既得利益集团,为美国政治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被誉为“美国总统制之父”,亦称为“奠基人”。

尽管如此,雷厉风行的作为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批评,尤其是他祭出的《印第安人迁移法》,被许多人视为种族灭绝行为,导致他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紧张。

不光如此,他废除第二银行(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之举,导致国家经济动荡,引来不少金融寡头和商人精英讨伐,认为此举破坏了美国的金融稳定。

但这些种种“负面”政策都并未给他招来杀生之祸,反而是在1835年时,被一名精神失常的画家理查德·劳伦斯,认为这名总统离世后,他将能继承巨额遗产,故而试图用手枪射杀对方。所幸当时手枪卡壳,未能发射,这名总统才幸免于难,而这也让杰克逊,成了首位遭遇刺杀的美国总统。

二、第16任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或许杰克逊的刺杀事件与政策无关,但亚伯拉罕·林肯的遇刺事件则与其正义的行径息息相关。

1860年,坚信奴隶制违背道德和美国民主原则的林肯,在奴隶制畅行的年代当选总统,耗时3年发布《解放奴隶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正式宣告解放南方州所有被奴役的黑人。

不光如此,林肯在美国内战时,始终坚持联邦统一,率领北方取得胜利,保住美利坚合众国不分裂。

无论是废除奴隶制还是在领导内战中的立场,林肯彻底激怒了南方的极端分子,使他成了相关支持者的仇恨目标。

在1865年,一名狂热南方分裂支持者,即演员约翰·布斯(John Booth)试图通过杀害林肯、时任国务卿威廉·西华德,和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来重创联邦政府,借此为南方的“复国”争取机会。

他们原先仅计划绑架林肯,交换联邦战俘,但在得知林肯将会在几天后到剧院观看演出后,就立即修改计划,并在当天近距离刺伤林肯后脑。

尽管当下林肯大难不死,但隔天清晨依然难逃死神夺命镰,享年56岁。

三、第20任美国总统 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A. Garfield)

在内战期间,除了林肯,还有不少新星冉冉升起,其中包括詹姆斯·加菲尔德,他在战斗中赢得了公众的尊敬,并成功在1881年3月4日当选总统。

加菲尔德上任后,继续推动前任总统海斯的“官员任命”改革,拒绝以“政治分肥”的方式任用官员,导致一些共和党支持者无法获得公职,引发党内不满。

但当时党员古提奥(Charles Julius Guiteau) 曾为加菲尔德撰写竞选演讲稿,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因此要求担任驻外大使,但屡次碰壁,最终决定报复。

1881年7月2日,古提奥在一处车站朝加菲尔德连开两枪,击中当事人的手臂和后背,但并未造成致命伤,直到79天后,即同年9月19日,加菲尔德因并发症去世,任职不足一年。

加菲尔德的遇刺事件,让公众对腐败的“分赃制”极度反感。原本是“分赃制”支持者的继任总统切斯特·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也在全国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推动文官制度改革。

美国最终于1883年通过了《彭德尔顿文官改革法》(Pendleton Civil Service Reform Act),确立了联邦政府雇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而非政治任命的原则。

四、第25任美国总统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威廉·麦金莱同为美国内战时北方联军的一员。他在1897年当选总统后,无论是经济政策,如《麦金莱关税法案》(McKinley Tariff Act of 1890)和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还是帝国扩张主义,都成功将美国从国内事务转向全球事务,将美国打造为世界强国。

尽管上述政策对于美国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得到许多工业家和工人阶层的支持,却因商品价格随之上涨,而引发了部分农民和消费者的反感。

虽然此前已有三位总统遇刺,但麦金莱依然不喜欢安排安保人员把自己和民众阻隔开来,更喜欢直面与民众交流,但这也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1901年9月6日,麦金莱在纽约州参加泛美博览会(Pan-American Exposition)的音乐盛典时,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李昂·乔戈什(Leon Czolgosz)枪击,但并未当场毙命。麦金莱在经过几天的挣扎后,最终于9月14日去世。

事实上,乔戈什属于工业化社会中贫困阶层,他与其他消费者一样,认为麦金莱的政策有利于富人和大企业,忽视了普通工人的困境,故而心生仇恨。

五、第26任美国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政客的话也能拯救生命”,或许你可能觉得这是谬论,但在1912年,一例刺杀案确实应验了这句话。

在威廉·麦金莱身亡后,时年43岁的西奥多·罗斯福接任总统大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尽管政坛资历不如其他资深政客,但他在国内外政策都取得了非凡成就。

在国内,他的治国理念被称为“广场交易”(Square Deal),其核心思想是确保每个美国人都能获得公平机会,所以他通过一系列进步主义的改革,包括打击大企业垄断、限制不正当商业行为、并为普通劳动者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

在外交上,西奥多的“强权政治”政策(Big Stick Diplomacy),意即美国应当通过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实现其外交目标,更促成了巴拿马运河的建造,让他名垂青史。

尽管如此,他依然差点走上了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后路。

1912年,西奥多在为竞选第三次总统任期发表竞选演讲时,一个名为约翰·施兰克(John Schrank)的精神病患者朝罗斯福开枪。但当时西奥多的口袋中的装有钢制眼镜盒和一份厚达50页的折叠演讲稿,减缓了子弹的速度,最终才进入他的胸部。

西奥多在中弹后,依然坚持将剩余84分钟的演讲完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他在最后更喊话:“子弹还在我体内,但我无法辜负你们的信任。”

尽管伤势严重,但在西奥多修养多日后终于痊愈,只是在选举中落败。

六、第32任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一样,同为美国政商世家“罗斯福家族”(Roosevelt family)的后裔,是西奥多的远房族兄,同时也是美国1920至193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人物之一。

但任谁也没想到,在富兰克林正式任职前的一个月,即1933年2月,一名名为朱塞佩·赞加拉(Giuseppe Zangara)的男子,以“憎恨所有统治者”为由,试图射击罗斯福,岂料被被一位女士用手提包打中,误杀坐在富兰克林身边的芝加哥市长安东·赛尔马克(Anton Cermak)。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富兰克林自1933年3月起,连续出任四届美国总统,且是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美国总统,掌舵美国长达12年。

这名传奇人物在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社会保障体系(Social Security)等一系列监管金融机构的法律,不光为数百万失业的美国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帮助农民稳定收入,并对银行和金融业进行严格监管,以防止金融系统崩溃。

七、第33任美国总统 哈里·杜鲁门(Harry S. Truman)

乱世出豪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因病离世后,并未深度参与核心决策,尤其是二战外交事务的时任副总统哈里·杜鲁门,在1945年4月被推上了总统交椅。

但他并未因此慌了阵脚,反而凭着果断的领导风格和务实的政策,成功引领美国度过了二战后期和冷战初期的动荡局势,其中包括做出在1945年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历史性决定,以加速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日本本土作战造成的巨大伤亡。

战后,杜鲁门除了在支持欧洲重建以及推动美国国内的民权进步上做出巨大成就,更在波多黎各实施改革,特别是在1948年允许波多黎各人民选举自己的总督,助波多黎各自治进程迈出一大步。

然而,这并未完全平息独立运动中激进分子的怒火,他们认为自治无法满足波多黎各的独立需求,要求彻底摆脱美国的控制。

1950年11月1日,波多黎各独立运动的支持者格里塞利奥·托雷索拉(Griselio Torresola)和奥斯卡·科拉索(Oscar Collazo)携带武器试图冲入布莱尔宫,与安保人员发生激烈枪战。

尽管最终击伤了警卫,俩人更试图从后门进入,但最终托雷索拉被击毙,科拉索被制服,刺杀行动未能成功,杜鲁门也没有受伤。尽管这次刺杀未遂,但它引发了美国对波多黎各独立运动的广泛关注。

杜鲁门获悉后,加速推动波多黎各自治的进程,1952年波多黎各通过新宪法,成为“自由邦”(Commonwealth),实现了更大的自治权。尽管这一地位虽然并未完全满足波多黎各独立派的要求,但标志着波多黎各在美国统治下的一种特殊政治安排。

八、第35任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

1960年,已经从政十余年的约翰·肯尼迪肯尼迪成功凭着年轻、聪明、进步的形象,击败时任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与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齐名,以43岁同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总统,同时也是首位天主教总统。

尽管当选时才刚迈入不惑之年,但他无论是在冷战和古巴导弹危机之际,所展现的外交决策,又或是推动”太空人登月”计划以超越苏联,都展示了美国的技术实力和全球领导地位,并激励了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但就在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为连任而竞选游行时,突然路遇枪击,头部中弹,尽管已及时送院抢救,依旧不治身亡,仅在位短短3年。

枪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随后已被迅速逮捕,但在两天后,却在押送途中被杰克·鲁比(Jack Ruby)杀害,导致这起刺杀案谜团重重。

有者说肯尼迪是因为肯尼迪在1961年支持对古巴的“猪湾入侵”失败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Fidel Castro)怀恨在心,但也不排除与苏联有关;也有传闻称,肯尼迪在推动民权运动和国内改革时,得罪了美国南部的种族主义者和一些保守派势力。

另外,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肯尼迪试图限制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的权力,尤其是在越战问题上,削弱了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因此,有人怀疑这一利益集团可能策划了暗杀行动;同时也有者认为是肯尼迪计划改革美国金融体系,尤其是削弱联邦储备系统的权力,触动美国金融界的利益,故而遇害。

无论如何,这起总统刺杀案是目前最后一宗美国总统遇刺而身亡的案件,也是最神秘的一宗刺杀案。

九、第40任美国总统 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好莱坞不仅是一个造星工厂,还走出了一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凭着保守的政策和坚定的反共立场从著名演员,华丽逆袭成为美国的总统。

他以69岁高龄,在1980年当选总统后,成功推动了《经济复苏税法》,这被认为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行动之一,虽然促进了经济复苏,但也导致了美国国债迅速增加。

不光如此,里根也通过一系列军事扩展与外交施压遏制苏联扩张,尤其是推动了“战略防御倡议”(SDI),也称“星球大战计划”,希望通过高科技的导弹防御系统保护美国免受苏联的核打击威胁。

他还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晤,并签署了《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冷战的缓和,故而被外界认为加速了苏联解体,在结束冷战进程上功劳不小。

在发表演讲后在华盛顿特区希尔顿酒店外被枪杀。他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布雷迪受伤比里根更严重,后来成为一名枪支管制活动人士。

但在1981年3月30日,里根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处酒店外遭到约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 Jr.)连开六枪,肺部伤势差点致命。尽管伤势严重,但他本着顽强的生命力痊愈,并在几周后重返工作岗位。

说来可笑,枪手的动机并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为了引起当时的好莱坞小花旦,即女演员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的注意,认为通过刺杀总统可以赢得她的关注。

十、第45任美国总统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素有“狂人总统”之称的唐纳德·特朗普与第40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一样,早年都在经商与幕前,直到69岁高龄,才涉足政坛,并以“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为竞选口号,主张强硬的移民政策、经济民族主义和“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成功夺下总统大位。

他因为激进的政策,在任职间已经历多次毒药威胁与恐吓事件,皆无致命性。直到2024年7月,他为“回锅”参选总统发表竞选演讲时,遭遇年仅20岁的枪手汤玛斯·克鲁(Thomas Matthew Crooks)克斯射伤右耳廓。尽管当事人并无大碍,但现场一名集会参与者不幸离世,另有2人受重伤。

在调查单位还未查清这名枪手的犯案动机之际,特朗普在同年9月15日与友人打高尔夫球时,现场再度传出枪响,但特朗普的特工已立即作出反应,掩护特朗普到安全场所,才并未酿成任何伤亡。

美国总统大选11月登场

无论如何,这场刺杀会否对即将在11月上演的2024美国总统选举选情造成任何影响,目前还未可知。

但在代表共和党出战的特朗普与民主党候选人贺锦丽(Kamala Harris)在9月10日进行电视辩论后,路透社/益普索(IPSOS)民调结果显示,贺锦丽在登记选民中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5%。

在民调中,约有52%相当熟悉辩论情况的人认为特朗普搞砸了辩论环节,反应不敏锐,明显看得出特朗普处于被动状态。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