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难过可以哭 我会倾听陪伴你走过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自杀已成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而在马来西亚,过去一年内自杀案例达到了1087宗,相较于2022年的981宗,增加了10%。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的5年里,大马的自杀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24年东南亚国家自杀率排行榜中,大马位列第四。

这一令人痛心的现象甚至波及到了校园。许多学生因不堪重负的课业压力,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年轻学子走向如此极端?是否与父母的期望或社交媒体的影响有关?

临床心理学家魏爱灵表示,课业压力会对中学生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往往源于父母从小灌输的教育理念。

“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说:你要好好读书,不然你就是会成为捡垃圾的人!你看到路面的乞丐吗?如果你没有好好读书,这就是你的未来。”

“久而久之,这些想法就会根深蒂固在孩子的脑海里面。”

想结束的不是生命 而是痛苦

一个人轻生,是因为他真的不想活了吗?大马生命线协会署理会长蔡持兴硕士分析道,很多人在自杀的时候并不是想要结束生命,反而是要终结自己的困难或痛苦。

“其实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压力、焦虑或忧虑不再存在。他希望可以得到所谓的平静,但他没有任何的其他管道,也不晓得用什么方式面对,所以死亡才成为了当下他以为的唯一选择。”

社交媒体影响大?

“我会说,社交媒体的确是(自杀案例的)幕后推手。在社交媒体上,大家想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青少年会以为,别人的生活都是美好的。

“他也会期待达到相同结果,可是生活的甜酸苦辣、高低起伏其实只有他们知道,因此他会形成一个对比,就是别人都没有问题,只有自己有问题。”

寻求归属感 不愿主动求助

蔡持兴硕士指出,以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阶段来说,他们需要与朋友、伙伴建立关系,但由于前几年的行管令期间,他们没有太多机会与朋友建立关系。

“所以,当青少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把问题局限在自己身上,也不寻求帮助。”

询及青少年为何不愿向他人寻求帮助?临床心理学家魏爱灵分析道,很大可能是青少年觉得,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软弱很丢脸。

“很多时候,小朋友都在寻找归属感,一个可以接纳他、接受他的地方。他们会认为,如果要成为一个很成功的人,怎么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是不是一个废人?”

“久而久之,这些情绪被放大,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被需要,所以也会萌生轻生的念头。 ”

与其铺好路 倒不如用爱灌溉成长

魏爱灵指出,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心态,会尽量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生活细节,确保他们的生活顺畅无忧。然而,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教导如何面对生活。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说面临不愉快事情的时候,可以安排休息的时间、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谈谈。”

陪伴渡过难关

蔡持兴硕士提到,很多人想要自杀往往只在那一刹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过不去这个坎,这个坎太困难、太苛刻了。

“所以作为一个身边人,我们要做到的就是陪伴他那一段时间,只要他在当下可以过去了,那这个人大概可以继续往前走了。”

如果你正处在低潮期,希望你能再给自己和这个世界一个机会,试着拨打一通电话或者找你信任的人倾述,因为你并不孤单。

相关新闻:

罗颖悦

记者兼助理制作人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