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日网络仇恨言论令人担忧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深圳日本男童遇难遭刺死案件震惊日本,如今日本流传“在日华人犯罪率攀高”的论述,迅速引起争论并引发担忧。

分析人士说,在不信任情绪不断加深,和网络仇恨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已成为极端主义情绪滋生的沃土。

《南华早报》报导,一个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的帖子声称,日本60% 的犯罪都是中国人所为。

根据该名网民 MR. 486的贴文,指“在日本,每5起刑事犯罪中就有3起是中国人所为。你认为中国人应该被赶回中国吗?这条中文信息很快吸引了超过69万7000 次浏览,4406 个 “赞”,并被转贴了701 次。

虚假言论被揭穿

然而,该则帖文完全错误。亚洲事实核查实验室在自由亚洲电台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揭穿了这一谎言。根据日本警方的统计数据,2023年在日本的所有起诉案件中,中国公民仅占 1.123%,仅占所有嫌疑人的 1.135%。

在2023年的日本26万9550 起刑事起诉中,仅有3028起案件涉及来自大陆的中国公民,不包括来自香港或台湾的个人,涉案人数为2080人。

数据显示,中国公民的涉及的刑事案件数量少于越南公民,略高于韩国公民。同时,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的过去9年中,涉及中国公民的刑事案件从未超过总数的 1.4%。

媒体和政治分析家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称,如此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喜欢或分享虚假信息 ,令人深感忧虑。

“这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信任缺失正在不断加剧,而双方不断升级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雪上加霜。”

社媒演算法建构予仇恨言论的同温层堡垒。(图:互联网)

社媒建构同温层加深仇恨

东京中央大学文化社会学教授辻泉(Izumi Tsuji)说,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的根源,包括不同国家的人如何看待彼此。

“双方都可能对来自’另一方’的人缺乏同情心。在演算法的推动下,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往往会看到与自己相同的观点,这就使他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当这些态度得到强化时,往往会导致人们对不认同这些观点的其他人缺乏同情。如果平台允许隐藏个人身份,那么传播负面情绪就会变得更容易。”

同温层难以包容异议

东京国士馆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津伯格(Yakov Zinberg)说,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很难就某个话题发泄愤怒。他说,向媒体投书是唯一的渠道,即使报纸发表了这些信件,也很少能引发广泛的愤怒。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极具破坏性,日本男童遇害事件,激起了中日双方的极端主义情绪。”

他指出,围绕美国大选和乌克兰战争的宣传中也反映出类似情绪,网上对异见言论的缺乏包括令人恐惧。

日本男童遇袭案发生5天后,日本外长前外长上川阳子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了一次会谈,要求中国公布袭击的全部细节,包括袭击者的动机,并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根据中国外交部的一份声明,王毅敦促东京采取 “冷静和理性的态度”,而不是将事件政治化,并告诉上川,中国将继续保护所有居住在中国的外国公民。

上川阳子及王毅在联合国大会场外,商议日本男童遇袭事件。(图:互联网)

学者:中国政府有责任遏止仇恨言论

日本北海道文教大学传播与媒体学教授渡边诚(Makoto Watanabe)认为,中国政府对不断升级的网络仇恨负有部分责任。

他指出,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干预措施,但并没有对针对仇日言论采取行动。“自男孩遇害后,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仇恨帖子,但中国政府并未试图控制这些帖子。”

渡边说,中国政府可能希望此案能转移民众,对国内民生及经济问题的不满。在日本,政府还没有正式为言论施予限制,但社媒平台确实制定了行为准则,并在讨论过于激烈时进行了干预。

强调法治化解中日紧张

渡边建议两国政府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承诺制止仇恨言论和暴力,从而化解日益紧张的局势。

“要想取得成效,双方都必须这样做。我也相信这能达至双赢,因为所有来自中国的负面新闻报道,都意味着外国公司可能在中国经济陷困时撤离。”

“我们还必须记住,我们听到的这些极端主义声音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或日本的普通民众。这些只是社交媒体上最响亮的声音,而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这些价值观或态度,这让我对情况的改善更加乐观。”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