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种病毒对全球抗疫的考验

全球抗疫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近两年,而随着近期在非洲南部被发现的变种病毒奧米克戎(Omicron)出现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受关切变种病毒”,各国纷纷实施非洲南部国家的旅行限制,以防万一。

在今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也同样把在2020年10月首次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德尔塔(Delta)变种病毒列为“受关切变种病毒”。

最新的变种病毒奧米克戎被视为迄今为止“最强变异株”,容易传播,杀伤力会否比德尔塔来得强。虽然还不明确,但是此变种病毒出现,让许多人对我们什么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感到悲观!

疫苗接种能否对付最新的变种病毒,减低患者的住院率与死亡率,固然受到关注,但是从疫情一爆发就开始的“开放”与“封锁”策略优劣之争,显然是“开发”或者至少“有限度的封锁”策略占上风。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那么做,主要考量就是经济发展与抗疫取得平衡。抗疫的最主要目标是保护人民的生命。

冠病新变种毒株奥米克戎的出现,使得各国开始关注享有疫苗是否对该毒株有效。(图:美联社)

彭博社韧性排行榜以预防死亡为“终极指标”,从一年前就开始汇集数据比较,结果发现构成排行榜的53个经济体中,中国的预防死亡方面最优,每100万人只有3人死亡。南美洲的秘鲁最糟,每100万人有6千多人死亡。同样采取倾向“清零”或者“封锁”策略的新西兰排第二,每100万人中只有8人死亡,台湾、韩国、澳洲等平均死亡人数低于100人。

人口3.3亿多人的美国,每100万人的死亡人数2千多人(总死亡人数近80万人),欧洲的平均死亡人数也是约2千多人。

从人权角度来看,个人死了—不管死法如何,权利也跟着消失。

因此,在预防死亡—也就是彭博社所谓的“终极指标”,中国、新西兰、台湾、韩国、澳洲等,显然在人权方面优于欧美国家。对有些人而言,死亡人数是抽象的数据,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

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接种疫苗与限制人们自由行动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新冠病毒通过人体传播,像秘鲁这样的国家是“乐天派”以及欧美国家则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心态,要符合这样的心态,接种新冠疫苗似乎就与“行动更自由”相提并论,全球主流意见也是:提高疫苗接种率,提前让全球走出疫情阴霾,经济逐渐复苏,人就会更加自由。

众所周知,接种了疫苗的人,依然不得随便外出聚集及聚餐,要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劳洗手、注意物品及环境消杀之外,还得密切关注本身的健康状况等等。

正确佩戴口罩是防疫标准作业程序之一。(图:美联社)

之前,大家都以为接种了两剂新冠疫苗是“完全接种”。现在我们知道两剂疫苗还不够。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疫苗对德尔塔变种病毒效力不大。

现在奧米克戎变种病毒出现了,疫苗能不能应付?看来,很多国家都没有信心,在受到德尔塔变种病毒的肆虐之后有如惊弓之鸟,在第一时间关闭国门禁止南非及其周边几个国家的航班进入他们的国界,采取的是“封锁”政策。

正如北京大学数学家的研究,如果中国仿效美国的策略,撤回“清零政策”取消出游管制,又没有更加有效的疫苗或特效疗法,中国将面对每天超过63万宗确诊病例;效法英国单日病例将会是275,793宗;效法法国单日确诊病例将高达454,198宗。

基于此,中国还没准备仅以西方国家主张疫苗接种而产生的群体免疫的假设而采纳“开放”策略。

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中国是从新冠疫情全球一开始就坚守“封锁”策略的少数国家。它也同时提高疫苗接种率,截至11月初新冠疫苗接种已超22亿剂次,覆盖近80%人口,还不时提醒民众遵守规矩。

中国实际上采取“封锁的多管齐下”的策略,至少从预防死亡人数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抗疫这条路上,谁会笑到最后,尚未可知。或许,我们只能期望新冠病毒自然消失—或者与人体共生,人类社会与病毒共存。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章龙炎

章龙炎是大马新闻资讯学院(AKIT)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马来西亚政治、政治文化、海外华人和政治传播等。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