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商说资】早一步积极深耕 中国为何大举投资电动车业?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今年5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对中国电动车(EV)进口加征关税,从25%大幅提高至100%,该商品贸易激战瞬间升级。市场处于惊讶之际,欧盟也随后发力,在6月中公布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最高达38%。

美欧先后重拳出击,原因离不开中国电动车的市场地位如日中天,让前者感到如芒在背。

欧美电动车业受威胁

欧洲方面,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市占率,已从2019年的区区0.4%,飙升至接近8%,引发欧洲车企强烈担忧。欧盟官员也指,由于中国进行巨额补贴,该国电动车企正在欧洲大打价格战蚕食市场份额。

至于美国,尽管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还不到4亿美元,和特斯拉(Tesla)数以百亿计的销售额不在同一等级上,但也不得不及早挥出加税大棒,避免星火扩大成燎原之势。

此外,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全球电动车销售中,中国车企已占据60%的惊人份额。而中国电动车业壮大的背后,是一连串政府重金补贴和施以援手。

特斯拉(Tesla)的全电动汽车销量冠军,曾在2023年最后一季拱手让给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比亚迪直接受益于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大力支持。(图:美联社档案照)

2007年,中国将电动车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至2022年间,中国政府对该产业投入了逾2000亿人民币补贴或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政府还透过采购合约、提供道路测试数据等管道,让电动车业发展顺遂。

为何中国如此重视电动车业?当中,既牵扯到车业主导权,也夹杂着经济和安全考量。

弯道超车夺下产业主导权

先说车业主导权,中国大手笔投资电动车业,是为了在全球车业实现“弯道超车”,即趁着新能源车时代的来临,突破欧洲、美国、日本、韩国车企的垄断地位,摘下车业统治权。

在燃油车时代,尽管中国已布局多年,但始终逃不出配角宿命。回首历史,中国在1955年开始进军汽车制造业,隔年则成功制造第一辆汽车,终结“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魔咒。到了90年代,中国也孕育出吉利(Geely)、奇瑞(Chery)、长城(GWM)等燃油车品牌。

尽管如此,全球燃油车业的主导权,依然牢牢握在丰田(Toyota)、本田(Honda)、起亚(Kia)、现代(Hyundai)、大众(Volkswagen)、福特(Ford)等欧美日韩车企手上。

汽车业咨询公司Sino Auto Insights总经理屠乐曾使用“尴尬”一词,形容中国汽车产业。“虽然中国在燃油车制造或组装领域里,已算是一个强国,但始终没有任何品牌,有能力与外国巨头竞争。”

“中国燃油车企意识到,在创新方面,他们永远无法超越美国、德国、日本老牌车企。”正因如此,中国决定另辟战场,将视线和资源转向电动车。

美国制造业协会主席斯考特保罗(Scott Paul)曾表示:“中国的意图非常明确,即希望透过电动车业,从欧美车企手中夺走主导权,成为全球车市的领导者。这在其他产业,则比较难实现。”

减少依赖石油

接着是经济和安全考量,中国大规模投资电动车业,也旨在减少石油进口。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和进口国,且每年消费量增长率达到6%。然而,国内石油储量却严重不足,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研究,若维持现时的存储和采油量,中国石油的自给自足大约仅能维持18年,远低于一般产油大国的50年。

此外,英国石油公司的研究也指出,自2010年,中国每年石油产量位于两亿吨,已是峰值,未来难以实现显著增长。换句话说,中国唯有透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企业和民间逐年攀高的小费需求。2018年起,进口石油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已高达70%。

拔高视野,大量进口也会伴随着另一项问题,即容易因地缘冲突而遭到“卡脖子”,继而衍生出能源危机。

中国燃油车企在创新方面,无法超越美国、德国、日本老牌车企。(图:互联网)

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中,大约70%是路经马六甲海峡。无独有偶,中国的两大地缘政治对手美国、印度军队皆已涵盖马六甲海峡,成为中国石油贸易的隐患。

美国在全球16条海上战略通道皆设有军事基地,而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樟宜、三巴旺海军基地,就有美军势力;至于印度,则在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建设军事基地,重兵扼守马六甲海峡西部出口。如此一来,一旦地缘冲突升级或发生战事,马六甲海峡被美印军封锁,中国能源进口无疑会大受威胁。

正因如此,中国不得不开始思索,如果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事实上,中国的石油消费,很大部分源自于交通领域。

可省逾500亿购油开销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长林伯强在2021发布的文章指出,国内汽车的石油消耗量接近总数的60%,而随着燃油车数量节节攀升,石油消费恐有增无减。“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汽车购买量丝毫没有放缓迹象。”

“中国汽车业的快速增长已持续超过10年,年销量从2001年的236万辆,增加到2018年的2810万辆。且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拥车人数已达到2.31亿,仅此于美国。眼见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拥车人数可能会持续急速攀升。”

故不难理解,中国的电动车业发展大计,与能源安全、石油进口的考量脱离不了关系。JSC汽车咨询公司创始人希尔伯(Jochen Siebert)认为,中国在电动车业前景仍不明朗之际,便大胆投入庞大资源,便是夹杂着这项政治与经济因素。

“自90年代起,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急剧增加。他们投入电动车业,并非因为比其他国家尊重环境,而是为了缓解能源风险。”

发展电动车业,是公认的应对环境问题的最有力方法,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措施。(图:互联网)

中国能源与经济学者邹骥也表示,中国汽车迈向电动化,可对能源安全带来巨大贡献。“若依然保守发展电动车业,到了2030年,中国石油依存度仍超过70%。但若积极投资电动车业,依赖程度将会大幅减低。”

邹骥亦提到,电动车逐渐普及之后,中国每年可节约逾5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开销,“省下这笔钱后,我们可投入其他领域,何必花费这么多钱来购买石油?”

缓解空污问题

撇开上述因素不谈,中国大量投资电动车业之举,自然也夹带环境、社会、治理(ESG)的考量。汽车数量大幅扩张的当儿,中国面对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尤其是北方的城市,不断受到雾霾问题的困扰。

林伯强的文章提及,汽车的碳排放是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若放任汽车数量增加,未来城市空气质量恐进一步恶化。”眼见燃油车已助长空污,披着清洁能源光环的电动车,自然被推上神台。

“发展电动车业,是公认的应对环境问题的最有力方法,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措施。毕竟,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低于燃油车。”

前有车业主导权、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因素,后有减少污染考量,不难明白为何中国在21世纪初,愿意在产业前景一片混沌之际,大手笔投资电动车业。惟随着欧美各国开始将电动车业视为战略行业,中国在这领域的足迹与成就,也会被贴上“破坏各国产业”的标签。

如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埃斯克伦德(Jens Eskelund)所言:“中国的电动车业,已对各国造成挑战,因中国的做法排挤了其他国家的国内产业。这样的模式需要被改变,因欧洲无法接受自己的战略产业,被低价电动车挤出市场。这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是经济安全议题!”

欧美祭出加税大棒,已为电动车贸易大战拉开帷幕。中国电动车业,能否安然度过这道难关?

萧维旸

财经新闻工作者,关心国际贸易与金融、产业变化等。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