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非“软实力”的保障

翻看西东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一种语言的经济价值固然因其使用国的国力增长而提升,但它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情感思维表达等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无可避免的学习一种语文所承载文化传统、情感思维的表达。国际关系学者奈(Joseph Nye)在1994年所阐明的“软实力”,就包含了语文一项。软实力的对立面则是代表军事、经济、贸易等的“硬实力”。换句话说,语言可以成为衡量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其中一个根据。

在某个程度上,香港英文《南华早报》12月27日报道,尽管当前中美关系被视为“高度紧张”,但是沉浸式汉语强化课程在美国学校依然存在,让人联想到汉语俨然要成为中国“软实力”的现象。

尤值得注意的,这些课程都是公费资助的,大约有340个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小学、初中与高中,其中约三分一是在奥巴马时代开设的。

美国在奥巴马主政时期,很多机构开办了中文教育相关的项目活动。“学习中文是必要的”曾是美国不同阶层民众的共同信念。图为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在一个中文学习课的课堂上,与孩子们共度时光。(图:互联网)

奥巴马在2009年,推出“十万强”计划,有意把十万名美国学生送往中国留学(不过最终都没有实现目标数目),并在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事访问美国之际,宣布了“百万强计划”(1 Million Strong Initiative),目标是到2020年,在美中小学生学习中文的人数从2015年的20万增加到100万。

《南华早报》有关报道的思路,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汉语代表中国,而奥巴马在任的时候采取与中国“接触”的政策,因此鼓励更多美国人学习汉语,希望能够借此共同促进人文交流,鼓励和支持两国人民多来往、多沟通。但自特朗普出任总统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政策是对抗多于接触,按语言作为衡量两国关系来看,这类公费的汉语课程理应减少甚至取消。

《南华早报》要传达的是沉浸式汉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缘政治现势“绝缘”,在有的地区这类课程依然受到欢迎,即使有些校区缩减甚至取消这类课程,但在一些面对经费削减的校区,家长还大力争取保留这些课程。

所谓沉浸式学习,是把学生带入日常生活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学习方式也较灵活。因此,此类课程有别于美国中学与大学的“蜻蜓点水”外语课选修学习。

整体来说,美国人觉得美国是地表最强的国家,该国最通行的英文英语傲视全球,可以“一语走天下”,因此缺乏学习其它语文的意愿。即使他们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生涯中可能选修外语,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取得文凭的条件,并没有达到可以掌握相关外语的程度。

即使随着在家及社区操母语的美籍拉丁裔及其他族群人数增加,掌握多语的美国人也跟着增加,并没有改变美国人英语至上的心态。

所以,奥巴马推广汉语学习的计划,让人以为美国在语言政策,似乎是放下身段,自发推广汉语的学习。与此相关的是美国政府承认了汉语随着中国崛起,经济与实用价值提升,更多美国人受鼓励学汉语,而现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高度紧张”对奥巴马时代的计划没有什么影响,仿佛中国的“软实力”已经有个立足点,未免言之过早。

习近平与奥巴马摄于2013年。(图:翻摄布鲁金斯学会官网)

因为许多美国人仍然普遍上抱持着“唯我独尊”的心态,可能除了极少数真的有兴趣,有的美籍华裔因为身份认同不要忘根之外,学汉语是因为有趣或者很酷,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生活上或有更多选择等等,但不能期望他们因此接受汉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进而“同情”中国。

事实上,最能体现美国“软实力”的是美国流行文化,例如电影、电视连续剧、牛仔裤、快餐、音乐等等。但流行文化本身还需要美国国力,有效的宣传与推销的支撑,才能在全球发挥较大的影响力,让人对美国“有兴趣”,而语言只是其中一个工具。

稍微有注意中国发展的人会发现,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2008年北京奥运,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感兴趣”的顶峰,之后就慢慢冷却下来,因为一些不符合西方世界胃口的课题如中国的环境污染、不良人权记录、不公平贸易等等,让它们对中国的兴趣大减。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章龙炎

章龙炎是大马新闻资讯学院(AKIT)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马来西亚政治、政治文化、海外华人和政治传播等。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