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放大静】有备无患防地洞“吞人” 别让吉隆坡步步惊心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2024年8月23日,吉隆坡印度清真寺路人行道突发塌陷,一名路过的印度女游客不幸坠入8公尺深坑洞,经过9天搜救依然下落不明。基于安全因素,当局最终宣布停止搜救行动。其实,这并非吉隆坡首次发生类似事故。早在2019年,马哈拉惹里拉路(Jln Maharajalela)也曾因为道路坍塌“吞没”了一辆正在行驶的车辆,黄色的迈薇车头直插入坑;而在2022年,甲洞大街上一辆客货车同样因路面坍塌被困,车轮深陷坑洞,动弹不得。

接二连三的地陷事故已让公众产生了忧虑。尽管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大派定心丸,表示有关当局已就地陷问题展开技术调查,并呼吁民众和游客无需过度担心,然而,从“地底怪兽吞车”发展到“吞人”的严重情况,恐惧与日俱增。公众不禁要问:“走在吉隆坡的道路上,还能保证安全吗? ”

过去我们开车时常说“马路如虎口”,如今却连走在路上都成了潜在的危险。网络上流传着一份7年前地理报告,指出甲洞、甘榜峇鲁、安邦和班丹再也都是地陷的红色极高风险地区;而半山芭、蕉赖和城中城(KLCC)则被列为橙色高风险区。


大马公共卫生上个月在面子书发布有关2017年一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层次分析法(AHP)鉴定地陷易感危险区:吉隆坡和安邦再也的案例研究》,指出甲洞、甘榜峇鲁、安邦和班丹再也是发生地陷的极高风险地区。(制图:亚视新闻)

那么,近年来吉隆坡频繁发生地陷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这些现象真的是因为吉隆坡特殊的石灰岩地质吗?

都是石灰岩惹的祸?

石灰岩(Limestone),简称灰岩,虽然看起来坚硬,但实际上硬度不大,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容易被水侵蚀,尤其是在像吉隆坡这样多雨的热带地区,丰沛的地表水下渗到岩层后,会溶解石灰岩,逐渐形成地下溶洞。一旦溶洞顶部失去支撑,地表就可能发生塌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陷原因之一。

然而,回到上个月吉隆坡印度清真寺路的地陷事故,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地质调查,那个区域的地质并不属于容易被侵蚀的石灰岩,而是肯尼山地质(Kenny Hill Formation),由沙石和山体构成。这让我们更有理由怀疑,这次地陷事故可能并非由天然因素引起。

顺道为大家科普一下,吉隆坡的地质主要分为五大类型,从最古老的丁丁片岩(Dinding Schist),霍桑登片岩(Hawthornden Schist),到石灰岩(Limestone)、肯尼山地质(Kenny Hill Formation),最后是最年轻的花岗岩(Granite)。其中,只有石灰岩因为容易被水溶解,长时间下来可能会引发地陷,而其他地质类型则多是风化,通常不会自行导致地陷。

吉隆坡的地质主要分为五大类型,从最古老的丁丁片岩(Dinding Schist),霍桑登片岩(Hawthornden Schist),到石灰岩(Limestone)、肯尼山地质(Kenny Hill Formation),最后是最年轻的花岗岩(Granite)。(制图:亚视新闻)

实际上,吉隆坡只有30%的区域地表下方是石灰岩。印度清真寺路所在的地区,更多是由沙石和山丘组成。因此,这起意外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其他人为因素或城市建设问题。

大型施工 动辄影响地下结构

纵观吉隆坡近年来的地陷事故,绝大多数与地下管道问题密切相关,包括一开始我们提到的两起车辆坠入大窟窿的事故,实际上都是由于地下水管爆裂,导致泥土流失,路面坍塌而引发的。

水管爆裂往往与施工活动脱不了关系,通常在大型建设工程中,承包商会挖掘地面、铺设水管和管道,再用沙、土和沥青重新覆盖。然而,这一过程可能破坏原本稳定的地下结构,埋下安全隐患。

此外,地下水管也可能因工地震动、年久失修或老化漏水而受损。一旦水管破裂,土壤和沉积物会逐渐渗入管道,造成地下空洞。随着时间推移,支撑地表的结构逐渐变得薄弱,最终导致路面突然坍塌,形成我们所见的“天坑”现象。

不缴排污费  影响修水管?

回到印度清真寺路的地陷事件,当局怀疑是地下污水管爆裂所致。泥土掉入直径1.5公尺的污水管被快速的水流冲走,导致上方形成空洞,最终引发路面瞬间崩塌。

根据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工程师林健文的分析,管道都有一定的寿命。一般情况下,污水管道并不容易出现问题,毕竟污水中没有腐蚀性的酸碱液体,因此管道很少会瞬间破裂。大多数情况下,破裂是从细小的裂缝开始,只要及时进行维修,管道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不过,如果裂缝是树根延生造成的,随着树根不断生长,裂缝会逐渐扩大,最终超出修补范围,此时只能更换新管道。而更换污水管的成本相当昂贵,这也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按时缴纳排污费,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

“从英达丽水成立到现在,其实我们所缴纳的排污费是非常低的。我们所支付的费用只足够支撑污水厂的运作及维修,而污水管的维修和替换,主要靠政府财政预算案或大马计划拨款。这几年政府预算大幅削减后,很多维修工程都放缓了。”

林健文指出,污水管经过10至20年的寿命期就需要维修和替换,但法令却没有赋予英达丽水权限,以提高排污收费,加上许多民众未按时缴纳排污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老旧及破损的污水管道无法及时维修和更换。

“或许你们会说,维修和替换管道是政府的工作,其实大马现有的公共措施包括供电、供水、排污都是私营化的,大家会缴电费和水费因为怕断水电,但从来没有怕断排污,所以对排污费不重视。”

“也有人觉得付费给一个私人机构,它并没有做任何事情,但其实这是一个公用措施,英达丽水是有责任完成污水管的维护。现在一般上住家排污费仅一个月8令吉,是一碗面的价格而已,我觉得大家应该主动做好本分,按时缴纳排污费。”

大马排污收费低,加上许多民众未按时缴纳排污费,导致英达丽水没有足够资金,及时维修和更换老旧及破损的污水管道。(制图:亚视新闻)

地下管道没定期检查?

当局是否定期检查地下管道?这是许多民众心中的另一个疑问。根据1974年《道路、沟渠及建筑物法令》第85A条文,所有10年以上的建筑物都必须定期接受检查。然而,法令并未对非私人拥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如污水管道和排粪池,作出明确的检查要求。这就让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状况成为一个谜,尤其是在这些设施逐渐老化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潜在隐患?

“你想象一下,污水管道非常长,检查费用也很高。一般来说,只要不发生严重堵塞问题,污水管道都不会特别进行检查,公共设施采取的都是有问题才立刻维修的方案,国能如此,雪兰莪水供公司如此,英达丽水也是如此,这都是正常不过的程序,也符合标准。”

“不是不去做定期检测,而是检测的过程很复杂,涉及很多层面,譬如需要关闭道路(因为窨井盖在马路中央),而且自来水管或排污管也无法暂停运作,所以检查其实是说,除非公共设施发生状况,比如水流量特别小,我们就会一段一段查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才会进行检查。”

林健文通过侧面示意图展示污水系统构造。他在接受《亚视新闻》访问时解释,一般上只要不发生严重堵塞问题,污水管道都不会特别进行检查。(制图:亚视新闻)

发展规划赶不上气候变化

如果说当局的地下管道检测程序符合标准,那在吉隆坡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是否忽视了可持续规划?地下设施和排水系统可能未能跟上现代城市需求和气候变化,进而为地陷埋下一颗“计时炸弹”。

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工程师林健文指出,尽管马来西亚早在70年代就制定了污水法令,但负责污水系统管理公司英达丽水,直到90年代才成立。许多符合现代标准的设施,如新型设计和新款水管,也是过去20年才开始使用,但在旧城区,许多管道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安装,后期的更换和维修面临极大挑战。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尤其是一场大雨的降雨量往往远超这些管道原本的设计承载标准,给污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此外,强降雨还会加剧地下水流动,进一步侵蚀地底结构,导致土壤移动而引发塌陷。而用于支撑水管的泥土流失,削弱了管道的承托力,最终可能导致水管在压力下破裂,形成恶性循环。

林健文指出,气候变化加剧,一场大雨的降雨量往往远超污水管道原本的设计承载标准,给污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制图:亚视新闻)

更详细规划  更高效救援

要避免“地洞吞人”事件重演,房屋及城市规划的伊曼研究(Iman Research)总监巴德鲁认为,当局必须认真审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中的系统性弱点,尤其要考虑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工程师林健文也表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未来的排污系统设计必须有所调整。然而,这需要修改现行的法令,并由工程师协会(IEM或BEM)进行协调,再由政府部门执行和落实。

目前吉隆坡市政局已经暂停审批新发展项目,并全面评估市内的安全状况,除了制作“坑洞热点”地图,矿物及地理科学局(JMG)还借助探地雷达(GPR)设备,获取地质层及地下公用设施系统的详细图像。

从长远来看,当局必须加强对地下结构的监测和维护,尤其是调查地下建筑和公用设施,识别潜在的地陷和坑洞风险,以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此外,这次印度清真寺路地陷事故也暴露了城市地下设施网络的复杂性。巴生河流域地底网络已相当错综复杂,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地下设施监测地图。正如通讯部长法米建议,吉隆坡市政局应与相关机构和公用事业公司合作,绘制详细的地下公用设施地图,将管道、电缆等设施标注清晰。如此一来,当意外发生时,救援和搜索行动能够更高效地展开。

相关新闻:

程怡静

程怡静毕业于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现为亚洲电视新闻记者兼助理制作人。回马后一直在新闻业界摸爬滚打,享受着肾上腺素飙升的日子。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