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祭祖新风尚 线上怀念离世亲人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实体祭扫受限,虚拟纪念活动在中国大行其道。即便如今防控政策放宽,许多家人、朋友和故人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仍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怀念离世亲人。

科技公司也及时推陈出新,以满足这一需求。一些公司从桌面端转向移动端,专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小屏幕设备,希望通过便携设备提供全天候服务。另一些公司则引入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动态照片等新技术,将这一古老传统焕发出全新的互动体验和情感价值。

2013年诞生的“故人居”就是这股潮流的一员。最初是一个网站,后内嵌进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访客可在该平台为亲人创建虚拟祭堂,上传生平事迹和遗照,并可免费献上虚拟蜡烛、花圈等祭品,留下哀思。

不满意网站 自己创办“故人居”

疫情期间,实体祭扫受到极大限制,网络空间成为临时哀悼场所。即便疫情过去,中国民众似乎也已接纳了便捷的线上祭祖方式,尤其是通过移动端。

南通“故人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丙阳,原是湖北一名自学成才的程序员。2006年,他52岁的父亲因病去世,促使他萌生了在互联网上永远铭记父亲的念头。当时已有不少类似网站,但均让他不尽满意。

吴丙阳最反感的是,这些网站要求注册帐号,每次哀悼都需输入密码登录。他认为这与代代相传的初衷相悖,让亲朋好友难以随意缅怀。

因此,“故人居”推出无需注册的验证制度。亲属只需上传死者资料并通过审核,即可获得一串字母数字代码。访客只需输入该代码或姓名,便可直接进入虚拟祭堂。

2019年,该平台率先在微信小程式上线。疫情和手机端便利性,让“故人居”迅速崛起,用户数从2019年底的5000人猛增至现在的65万余人。

AI语音互动功能 模拟亲人声音

另一创业公司“云祭祀”也跟进了这一趋势,2021年在微信推出虚拟祭祀服务。用户可在上面创建数字纪念馆,上传照片和逝者信息,亲朋好友可留言祭奠。该公司还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互动功能,能模拟逝者声音与人对话。

“云祭祀”上线两年来已吸引20万用户,其中36-60岁居多,约14%为60岁以上老年群体,足见该服务的口碑和影响力。

为迎合低龄用户,该公司正在优化界面设计,使用更大字体等。另外还将增加AI动画照片功能,让亲人形象“重现”。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倡导“无火”新风尚,规范殡葬领域。民政部等部门发文,要求地方办公室在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中,推广文明环保的新方式,例如献花、植树和集中哀悼活动等。

文件还提到,要抵制“不文明、迷信”的丧葬用品和习俗,弘扬儒家经典文化精神。同时也提醒各地防止哄抬物价。为控制人流和火灾隐患,不少哀悼场所开始实行预约限流制度。

相关新闻: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