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政府联手 为舞师艺术申遗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中国和马来西亚将联手,将古老的舞师文化表演艺术,申报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华早报》报导,在今年6月中国总理李强访马期间,两国所签定的联合公报中,已宣布将联合为舞师文化表演艺术申遗,将该艺术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观察家们认为,这两个亚洲国家的举动,凸显了舞师文化在帮助两国建立社交网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文化遗产在东南亚地区的 “跨国性”,并支持了中马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是帮助保护世界各地传承下来的传统和各种文明的活态表现形式,如中国的丝绸农业、阿拉伯书法和泰国的 “诺拉 ”舞。

公元四世纪已有舞狮记载

早在公元四世纪,包括中国文学典籍《尚书》(又称《书经》)在内的文献中,就有关于舞狮的记载。这一传统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由历史上发源于中国南方的社区传承。

根据马中联合为舞师艺术申遗的声明指出,马中双方将舞狮作为一种共同的历史形式加以庆祝,并共同促进对这一共同遗产的保护。

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称赞,此举能够 “在新时代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舞师这一共同遗产”。这并不是两国第一次合作保护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习俗。2020年,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联合提名下,送王船仪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

据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的中国研究教授威尔科克斯(Emily Wilcox)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舞狮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象征加以推广。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电影中广为流传,还在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舞蹈比赛的获奖节目中得到了体现。

舞狮传统在马中有深厚根基

专门研究中国表演艺术和文化历史的威尔科克斯说,马中联合为舞师申遗,反映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和大马都有着深厚的根基,而且两国都有活跃的当代舞狮团体。

“联合提名有助于承认中国文化遗产的跨国性质,及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

据威尔科克斯介绍,舞狮已成为大马当地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马华人还为舞狮的创新做出了贡献,并主办了大型国际舞狮比赛。

这种艺术形式的现代演绎通常在婚礼、企业开张和农历新年等喜庆场合进行,舞狮者身着狮服,在节奏感极强的鼓乐声中表演充满文化气息的杂技。

“在东南亚多元文化社会中,面对亲同化政策或当地对中华文化习俗的禁令,舞狮有时成为公开表达中国少数民族身份的一种方式。”

舞狮成大马华人身份认同

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政策于1970年出台,将国家身份的核心定义为本土马来人和穆斯林,强调将非马来人同化为马来人。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表示,马来西亚融合了源自中国、印度、伊斯兰教和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在马来西亚得到了 “很好的保存”。

“舞狮已被马来西亚所有社区所接受。现在有一些舞狮队,成员主要由马来人和印度人组成。”

他说,大马还打算将 “二十四节令鼓 ”提名申遗。“二十四节令鼓 ”是一项融合了鼓乐和舞蹈的表演,其灵感来自农业文化,并由大马华籍音乐家陈微崇及陈再藩原创。

该表演艺术参考了中国古代农民,为指导农事和农耕活动而创造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由于该表演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如果大马和中国联合申报,该表演被列入名单的机会会更大。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