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过年习俗多 派红包逛花市节气浓厚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港府一直採取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限制人群聚集,以致港人近3年来都无法如常过农历新年。

不过,港人今年春节肯定会过得开心些,因为政府自1月初起基本取消了各种社交距离限制,令社会基本復常,吃年夜饭、串门拜年、逛花市等春节习俗可以正常进行了。

台湾中央社报道,香港是华人社会,历来过年是大事,更是人生一年之始。也因此,数十年前过新年,每个家庭无论多穷,父母都会为子女买一套新衣裳。

大年初一,小孩都会穿上新衣裳示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新一代已经不重视买衣裳过年;也许是社会富裕了,买新衣裳已经不是什么奢侈的事,这项习俗也随着社会变迁而不知不觉消失了。

大年初一禁止洗头发

不过,旧有的一些春节习俗还是承传了下来,比如在除夕(又称年三十晚),家长就会提醒孩子,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尤其要洗头发,因为踏入年初一,家里一律禁止洗头发,认为此举不吉利,会“把财富洗去”。

你可能也喜欢

为了一年的吉利,即使年轻人已不在乎这个习俗,但似乎也会有所忌讳。

早年过年的禁忌还有不能扫地,同样被视为会“扫除富贵”,不吉利。年纪较大的港人,相信不少人曾因此被父母责骂过。

黄大仙祠除夕晚挤满许多善男信女,准备抢上头柱香,以求来年好运连连。(图:美联社)

也因此,”洗邋遢”和”大扫除”都应该在除夕之前做完,以迎接新年。

数十年前,小孩过年最爱放鞭炮。不过,香港于1967年发生“左派暴动”后,政府就加强管制炮竹,以致后来完全禁止放鞭炮。

到了今天,”炮竹一声除旧岁”只成为春联上的贺语,大街小巷已失去了爆竹声。

“接财神”习俗已基本消失

谈到已消失的春节习俗,大概30年前,港人仍有”接财神”的习惯。过年时,有人会逐户敲门,送上写着”财神”两字的小红纸,喻意祝福财源广进,而各户大都会给对方红包。

近10年来,”接财神”习俗已基本消失,只有零星听到。

早些年,本地家庭为了迎接新年,还会做“煎堆”(芝麻球)、“油角”(油炸饺子)、萝卜糕和年糕,寓意吉祥富贵,也可以供小孩及拜年亲友食用。

不过,随着时间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做“煎堆”和炸“油角”已不复见,大部分家庭只做萝卜糕和年糕。

派红包逛花市唯一不变

大致而言,香港有些春节习俗已消失,有些仍在,但不少已变质,变得不太传统,唯一不变的,大概是发红包和逛花市。

香港小孩过年,最高兴莫过于拜年收红包。在香港,只要是已婚的,就要向未婚者发红包。上世纪60年代,一般低层家庭的红包是港币两毛钱,时至今日则是20元,涨了99倍。

至于逛花市,不知从何开始,每逢春节前夕,政府都会在港岛、新界及九龙设立临时花市,让花农集中销售年花,而市民都会前往购花。

逛花市是港人春节的习俗之一。(图:美联社)

这些花市一般在农历新年前一周起至年初一凌晨。早年无论做生意的、打工的,都会在花市设立期内前往买花,但以除夕夜最多人,因为一般人习惯吃完团年饭逛花市,感受过年氛围。

除了政府临时设立的花市,港人也喜欢到香港最大的花卉集散和零售市场花墟买花过年;每逢春节临近,这里都是肩摩毂击。

在平常时间,花墟主要卖进口花卉,比如玫瑰、洋兰及百合花等;但在农历新年,也会销售桃花、剑兰、水仙、牡丹和大桔(果类)等本地传统年花。

近几年来,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买洋兰、百合等过年的似乎更多,与40或50年前的景况大相迳庭。

另外,随着社会转趋富裕,近10年来,不少港人在农历新年外游,他们笑称是“避年”。实际上,港人一年到晚工作,且工时长,外游已成为港人减压的最好方法,而新年假期长,趁此外游是较佳时机。

历经3年疫情,今年春节外游的港人为数不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春节氛围。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