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分析:中国“清零”与中美抗疫经济政策对比

中美关系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刘鹤不约而同分别在世界经济论坛及第9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会上,释放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的信号。

李克强在19日(周二)以视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一场全球企业家视对话会时表达了,深化多边国际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等意愿。同天副总理刘鹤也以视讯方式,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共同主持第9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刘鹤在会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即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双向开放和监管合作等。

综合国际媒体报道,这2位中国政府高级领导都未提及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清零”政策,并就此揣测两人与习近平在保增长还是“清零”上存在分歧;严格的防疫政策,很难有效刺激经济。

李克强强调经济恢复

事实上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并未绝口不提中国的防疫政策,他在会上说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将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实现更加精凖科学防控,持续优化签证、检测等防控政策,进一步有序恢复和增加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推动出境商贸和跨境务工活动。”

“我们将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自由贸易、公平贸易,推动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外企依法平等进入开放领域,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我们愿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将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实现更加精准科学防控,持续优化签证、检测等防控政策,进一步有序恢复和增加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推动出境商贸和跨境务工活动,更好促进中外人员往来和对外交流合作。”

BBC的分析报道认为,他的两处表态都倾向于更好地兼顾经济恢复,而非一味强调控制疫情。

中国为何坚持“清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坚持“清零”的国家之一,当地人民对严格的防疫措施,但却无法清零已经出现不满声音。(图:美联社档案)

尽管全世界已经逐渐恢复常态,但中国依然紧紧奉行严格防疫政策,这是因为中国的顾虑的是死亡率问题。中国的ICU病床数大大低于欧美国家,而且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分佈极不均匀。中国工程院院士锺南山此前向媒体表示,即使已经有新冠疫苗可用,即使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只有2%,对中国来说仍然太高,过快地放宽防疫措施的代价太高。

其次,中共将在2022年10月召开二十大,这次会议上中共将进行领导层换届。考虑到此前中国修改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限制,外界普遍预计现任领导人习近平将开启第3个任期。

中共二十大代表大会即将在10月召开,本次会议将为中国新任领导换届,因此至关重要。(图:美联社档案)

BBC此前的报道说,奥密克戎带来的危机如果距离二十大还有几年的话,气氛或许会不一样。但是,它距离现在只有几个月。而且,当前新冠严重打击中国经济,但是现在要在党代会之前放弃“清零”政策已经太晚了。习近平必须挺过去,并希望在他的新任期之前不再出现全市规模的封城。

中国经济挑战

2022年中国政府设定经济成长5.5%的目标,下半年经济成长需超过8%才有望达成目标。(图:美联社档案)

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2.5%,距离全年5.5%的增长目标相距甚远。保障全年经济增长的压力累积到下半年,然而中国各地不时因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而进入封城状态,为复苏过程带来不确定性。

坦承中国困境

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承认中国当前的困难,他说,今年2季度,受新一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衝击,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4月份主要指标深度下跌。

中国今年第2季经济虽然保持正增长,但涨幅仅有0.4%,低于市场预期。这意味著,为了达到5.5%的全年增长目标,下半年经济增长要超过8%。

对于经济增长已经进入“5时代”的中国而言,保增长的压力非常大。而且经济学家普遍不看好。比如,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遇到困难,刺激房地产行业成为“万年灵药”,屡试不爽。今年故技重施,却没见效果。

相比之下,外贸则十分亮眼。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分析师徐天辰注意到,上半年贸易差额(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李克强和刘鹤也在上述场合强调了维护产业链稳定和畅通的重要性,而且美联储加息之下,使人民币相对贬值,对于刺激外贸增长更有利。

不搞“大水漫灌”

中国外贸表现亮眼,让人期待中国政府会否进一步放宽抗疫政策,通过外贸刺激当地经济成长。(图:美联社档案)

李克强反覆提到在刺激经济是不搞“大水漫灌”,他还进一步解释,宏观政策既精凖有力又合理适度,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

他还表示,2020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衝击中实行的政策在规模上是合理的,没有“大水漫灌”,也为防通胀创造了条件。

此番发言不由使人想到通胀高居不下的美国,疫情爆发后美联储“一口气打完所有子弹”,开出“零利率+量化宽鬆”的药方。上一次药量这麽足还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因此也被称为“危机模式”。之后一年来,各国政府追随美国的步伐,推出各种刺激计划,总额已超过10万亿美元。

大量的钱流入市场,势必使物价水涨船高。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曾断言,“通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这句话被广泛引用,用以揭示通胀的本质。

中美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失业率上升,高通胀率,已经出现“滞涨”风险。(图:美联社)

当前美国为应对创下40年来最高纪录的通胀率,不得不选择加息,经济面临“滞涨”风险,即停滞性通货膨胀,一般是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同时出现。一个经济体陷入滞涨后,生产下滑,导致失业率上升,甚至出现破产潮。

此外,中国也有前车之鉴。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宣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鬆的货币政策”,揭示出一个4兆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当时低迷的全球经济都为之一振。

这也就是李克强所说的“大水漫灌”,彼时连续降息下,大量的钱注入经济,基建狂潮成为托底经济的主力。2008年底开始,中国发改委突然放松审批条件,密集批複同意了28个城市的地铁规划,投资超过1兆人民币。事实上,4兆中有45%投向了公路、铁路、机场和城乡电网。

但很快,它被视为“饮鸩止渴”的计划,推高了债务风险,吹起了地产泡沫。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将其称为“饮鸩止渴的办法”,因为它不但没有降低槓杆,相反进一步槓杆化了,而一旦有风吹草动,“局部的资金链断裂传导到金融市场的其他部分,引发系统性危机”。

因而,此后多年中国不得不承受“去产能、去库存、去槓杆”带来的痛感。

相关新闻: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