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促亚洲降贸易壁垒 以抵御美国关税冲击
星期五(10月24日),路透社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呼吁亚洲降低非关税壁垒并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以降低对美国关税与全球金融冲击的脆弱性。IMF在当天发布的《亚洲区域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贸易长期是亚洲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在全球商品生产中充当供应链枢纽,这使本地区更易受到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措施的影响。
报告提到,受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及人工智能(AI)投资热潮带动,亚洲区内贸易持续上升。IMF表示,通过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包括清理和取消各类贸易壁垒,亚洲经济体可在多元化出口市场、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部分对冲关税冲击带来的逆风。
IMF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如果亚洲在区域内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这本身就能形成抵御外部冲击的“缓冲垫”。他举例指出,亚洲在中间品贸易方面高度一体化,区内出口约占总出口的60%;但在最终消费品方面,区内出口仅占30%,显示区域内产业链虽紧密,成品销售仍明显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
东盟增长可达4%
IMF同时指出,亚洲可从更广泛且制度化程度更高的贸易协定中受益,类似欧洲联盟(EU)内部的安排;目前地区内偏重双边协定,导致规则重叠、标准不一,不利于企业跨境运营与合规。报告称,新冠疫情期间各类非关税壁垒有所上升,至今在亚洲仍较普遍;降低这些壁垒将带来实质收益。斯里尼瓦桑表示,一些国家正于与美国的谈判中自愿减少非关税壁垒,这是“非常积极”的趋势。
报告测算,若区域贸易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亚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中期内最高可增加1.4%,东盟(ASEAN)经济体最高可增加4%。报告称,这类增量来自市场多元化、通关与合规成本下降以及产业链配置更为顺畅等渠道。
在最新预测方面,IMF预计2025年亚洲经济增长4.5%,低于去年的4.6%,但较今年4月的预测上调0.6个百分点。IMF解释,上调原因之一是企业在更高美国关税生效前加快出货,强劲出口对增长形成支撑。展望2026年,IMF预计亚洲增速将放缓至4.1%,主要受贸易紧张持续、中国需求偏弱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私人消费走软等因素影响。
报告指出,虽然与4月相比,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有所下降,但整体仍处高位,可能较预期更大程度压制投资与信心。IMF强调,推动区域一体化、清理非关税壁垒与完善协定规则,将有助于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并在复杂外部环境中保持增长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