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龙炎

章龙炎 追踪

章龙炎是大马新闻资讯学院(AKIT)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马来西亚政治、政治文化、海外华人和政治传播等。
  • 中国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到10年略见成效。在1980年代中访问中国的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1918年-2000年)曾说,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国家蜕变为一个商业国家,也就是以货币做管制全民的工具,不是容易的事,宛如一只走兽蜕化为飞禽。

    阅读
  • 中美关系“解冻”拜登一厢情愿

    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美方不能一边说要沟通,一边不择手段打压遏制中国。中方指的是美对中国的制裁。

    阅读
  • 美元霸权地位受威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在2021年第三季,美国在全球外汇储备金占比延续20年的跌势,跌破59%。1999年,也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后不久,美国的全球外汇储备所占比重为72%。

    阅读
  • 美国举债治国

    最近引起全球关注的美国“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制衡”联邦而设定的,也就是为联邦政府履行既有的支付责任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超越此额度,美国财政部借款权限也到顶,需要国会调高债务上限,否则白宫无权继续举债,偿还债务而违约。

    阅读
  • 纳吉特赦与安华的困境

    在2018年大马普选后不久,现任首相安华获得最高元首宽赦。安华因为肛交案被法庭定罪,即使特赦委员会不完整(当时委员一定需要的总检察长职位悬空),最高元首的宽赦仍然有效。即使有人对此不满而带上法庭,但不受理。罪犯是在所有司法程序结束后,才能申请特赦。 特赦无关罪犯的法律权利。

    阅读
  • 弗里曼告诉了我们什么?

    只要种族主义、肤色不公不被消灭,再政治正确的族裔指称,都有机会被看作是一种侮辱。

    阅读
  • 福克斯诽谤案和解“互惠互利”

    多美尼恩投票系统公司(Dominion Voting Systems)的计票机器被利用而出现选举舞弊,导致原任总统特朗普败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

    阅读
  • 带风向的民调

    在美国,制造共识的手法非常细腻,也就是尽量避免胁迫,但带风向的作用还是明显的。

    阅读
  • 芬兰入会北约 加剧欧洲军事化

    今年4月4日,芬兰正式成为北约的第31个成员国。这无疑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但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有正面与负面的后果……

    阅读
  • 封禁TikTok知易行难

    上周四,TikTok首席执行员周受资出席美国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听证会,被“盘问”了近5个小时。 如果你有注意有关新闻的话,就会知道盘问周受资的委员“离题”……

    阅读
  • 图书查禁投诉增 美国人需担心吗?

    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甚至是学校的课本成为“文化战”战场,已经不是新闻,但现在是变本加厉。

    阅读
  • 杨紫琼封影后 亚裔为何“与有荣焉”?

    本届奥斯卡奖所引起的反响,尤其是全球各地亚裔的反响,值得玩味。

    阅读
  • 因缘不具足 贫穷国家“毕业”无期

    截至2023年3月,全球共有46个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3个位于非洲,其他为亚太地区国家。这是个相对小的数目,但这在50年前被设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只有6个国家“毕业”,为什么?

    阅读
  • 美苏竞争和美中竞争 不可同日而言

    本届众议院由共和党控制,将在两年内满期,主持听证会的麦考尔中国共产党日益加强的侵略性对美国构成了“生存威胁”并表示该委员的其中一个任务是在未来两年内说服美国民众关注与中国竞争及美中经济“局部脱钩”。

    阅读
  • 加剧“去俄化”为俄乌冲突火上加油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后就开始“去俄化”进程,以摆脱莫斯科数百年统治所留下的各种遗产。

    阅读
  • “气球事件”为制空权掀新页?

    就国际关系来看,冷战期间我们看到美苏两国之间的“星际大战”,这次的“气球事件”非常可能会赋予“制空权”新的意义。

    阅读
  • 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

    杨紫琼获奖后,忽然之间,她是“香港演员”的话题引爆中文娱乐圈。 专栏作者章龙眼就点出,不管是你认同她是“大马之光”还是为“楚才晋用”感到满肚子怨气,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她个人能力和际遇的重要。

    阅读
  • 西方“造神运动”终是南柯一梦

    泽连斯基还能够享受“全球”偶像的地位多长的时间呢?

    阅读
  • 网球巨星成政治角力目标

    老德约科维奇因为有个出名的儿子,他与当前全球的“共同敌人”俄罗斯和普京的支持者合照,毫无疑问的是表达政治立场,但却是政治不正确。

    阅读
  • 与新冠病毒共存是个全球共识

    换句话说,取消“清零”政策虽然是“姗姗来迟”,长远来看终究是好事。与新冠病毒共存,已经是全球抗疫的共识,担忧恐惧是于事无补的。

    阅读
Back to top button
加入会员以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