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安静的魔鬼

河情河理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则短视频。

“如果你是恶魔,要如何摧毁下一代?”影片中某人询问ChatGPT。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给的答案很温柔熟悉,却又细思极恐。

“我不会用爆破的方式,而是细水长流,挖空一座山。首先会偷走他们心中的安静,用短影音、音乐及广告,还有永不止息的讯息通知,让他们从小对安静产生不安。如此一来,小孩将无法听见内心真正的声音。”

单是这些文字,就让我毛骨悚然。

毕竟,身边看过太多父母口中“让他看一下iPad” 、 “我没空,只好给他看YouTube”等,这些微小让步,实际上都在一点一滴塑造一个对寂静焦虑的世代。

身边看过太多父母口中“让他看一下iPad” 、 “我没空,只好给他看YouTube”等。(图:Canva)

当一个孩子的童年被资讯填满,当耳边永远充斥着声音与画面,他们还会学习等待,或静下来思考吗?

这几年层出不穷的青少年暴力与冷漠案件,不只是发生在国外,也逐渐浮现在大马校园里。尤其近期发生的古来宽中学生用AI合成同学不雅照,令人质疑,这个社会是否已让科技慢慢替代大人教育孩子?

我们用科技来取代什么?

当然,这不是科技的错。科技只是工具,问题在于——我们用它来取代什么?

影片提到下一步,是默默调整小孩对“价值”的感觉。

不需要教孩子放弃梦想,只要让他们相信“有价值的梦想才值得存在”;不需要明说比较,只要让他们每天活在排行榜、赞数和观看数下,彼此就会成为对手。

不需要教孩子放弃梦想,只要让他们相信“有价值的梦想才值得存在”。(图:Canva)

当“感兴趣的东西”转换成“有用的事”,当“喜欢的东西”变成追求“被称赞的事”,看似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实际上大人是间接参与这场价值观偷渡的共犯。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可以在最无害的画面里进行——一个三岁小孩滑着影片,跟着哼热门音乐,父母在一旁安心吃饭。

大人不该一再交出主导权

这是现代父母最真实的矛盾。育儿的疲惫感与数位工具的便利性之间,总让人以为在借力,却可能也在失去彼此的感情连结。

我并不反对科技,只是不喜欢大家对科技的无条件信任。孩子不是下载程式就能更新的硬体,他们的心灵偶尔需要留白,渴望陪伴,更需要一种不被取代的人际质地。

当大人用不断闪烁的萤幕来填满孩子的世界,不只是让他们“不安静”,也令他们与内心断了讯号,最后注意力缺失、同理心下降、语言发展迟缓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追根究底,父母当下的无意放纵是最大病因。

下次拿出手机安抚孩子前,或许可以自问,换来的是当下安静,还是潜在的长远寂寞?手机或iPad给的是陪伴,还是撕裂孩子的人性专注?

科技从不是魔鬼,但如果大人一再交出主导权,它就真的会在孩子的内心慢慢挖空一座山。而我们来得及做的,不是站在山外喊,而是一起进去,陪他挖出属于自己的形状。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郭朝河

跨界媒体人、各类活动主持人、专栏作家、电台兼职DJ,拥有时评、影评、乐评、旅游、杂文与人类图等多个专栏。曾出版《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 Vote Miss Popularity 2025 Vote Mr Popularit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