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拒绝霸凌者
河情河理

霸凌者该不该禁止进入大学就读?
这个问题乍听之下有点残酷,毕竟人都会犯错,青春时期的冲动,或许不该成为人生永远的原罪。但这在韩国已不再只是讨论,而是现实。
韩国庆北大学近期宣布,凡曾因校园暴力受处分的考生,入学时将被扣分,严重者甚至会被取消录取资格。政策公佈后,22名学生立即失去就读的机会。
这是韩国首批严格将“学暴记录”纳入入学评估的大学之一,部分大学也陆续跟进。而教育部允许各校自行决定是否採用这项政策,只要求公开透明地列入招生简章。
消息一出,韩国网路一片叫好。有人说:“做错事就要承担后果,好久没看到这么畅快的新闻了!”也有人留言:“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明白责任比分数重要。”
但也有人低声问:“那他们改变的机会呢?我们是不是又在制造另一种排斥?”
个人立场来说,我赞成国内的大学教育可参考这个制度。
让教回归品行与成绩并重
从好的角度看,它让教育回到“品行与成绩并重”的原点,也让那些被霸凌过的学生感觉社会终于看见他们的痛。尤其韩国长期以来的“学暴文化”——从偶像、运动员到政二代的入学特权——让民众对体制失去信任。
庆北大学的决定,像是一场道德清洗,也是一种对公义的修復。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不该只是局限惩罚。若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而制度唯一的回应是“封杀”,那这是否也剥夺他们成为更好人的可能?惩罚若没有复原的出口,只会换一种方式重演暴力。
我赞成施暴者需要惩戒,但也不能排除教育的温度与重生的机会。要如何“有感惩罚”,就真的必须要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认证讨论。毕竟受害者的痛苦不能一下就能抹去,对于在校园中长期被欺负、孤立或羞辱的学生,暴力不只是短暂的痛,而是刻在生命里的阴影。
忽略受害者创伤 才是不公平
甚至许多人在成年后依然因创伤而害怕人群、失去自信,甚至出现心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当社会选择原谅施暴者,却忽略受害者的创伤,那才是真正的不公。
因此,庆北大学的决定获得广泛支持,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替受害者说话,让社会重新认识“后果”的存在。
只是惩罚终究不是根本之道,要真正减少校园暴力,还是得回到家庭与教育。太多研究指出,霸凌行为往往源于家庭缺乏情感教育,或孩子长期在强势服从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学不会同理与界限。
尤其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凡事要赢”或“不要让自己吃亏”,那么暴力的种子早已埋在心底。
教会孩子学习尊重
比起该教孩子如何竞争,家长更应该教他们学习如何尊重。让小朋友知道,勇敢不是欺负弱小,而是敢于伸手阻止不义。心理学家曾指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在群体中形成,而霸凌的背后往往是对「力量」与“归属”的错误理解。
当学校、家庭与媒体都以成绩与表现论英雄,孩子自然会误以为“踩过别人”是往上走的方式。

因此,讨论如何惩罚加害者外,我们也不能反思现在的社会,是否无形中鼓励暴力的滋长?
毕竟大马近年来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校园暴力事件,从肢体冲突到拍片羞辱,从语言攻击到网络霸凌,暴力的形式变得更隐晦也更普遍。面对这些现象,学校往往选择压下,家长则倾向“别闹大”,结果让暴力得以延续。
伤害别人 终需付代价
也许,像韩国那样把“学暴记录”纳入升学制度,能成为一种震慑与提醒,让学生明白,伤害别人,终究要付出代价。
还是那句,制度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改变必须从教育态度开始。家庭要学会倾听,学校要学会介入,而社会要学会给予支持与修復的机会。
教育不该只是筛选谁能进入大学,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尊重他人、面对错误、重塑人格。真正的教育,不是冷酷的惩罚,而是让错误不再重演的力量。
当教化失去温度,公义也会变得冰冷;但当教育愿意伸出手,或许下一个孩子,就不必在痛里成长。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