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揭示“太空合声”现象 距地球16万公里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北京航空航太大学(北航)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处的遥远太空观测到“太空合声”(合声波)现象,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合声波产生机制。该突破性发现颠覆了全球科学界对此现象长达70多年的传统认知。

“太空合声”是一种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科学家将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形象地比喻为一根琴弦,两端固定在地球南北磁极区。当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就如同拨动琴弦一般,激发出类似清晨鸟鸣的合声电磁波。

突破性发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对太空合声进行大量观测与研究,但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合声波仅发生在近地空间的地球偶极磁场区域。北航科研团队的最新发现证明,这一现象远远超出了科学界以往认为的范围。

北航科研团队利用一个科学探测器数年收集的海量数据,成功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的遥远太空中首次发现了合声波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团队还揭示了合声波全新的产生机制,彻底挑战了科学界延续多年的理论框架。

成天气预测系统重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曹晋滨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实际应用带来巨大价值。

随着高能粒子对航天器威胁的日益严重,合声波已成为全球航太大国空间天气预测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曹晋滨强调:“透过研究合声波的产生机制与加速高能电子的方式,我们可以提前预测高能电子辐射带的演化,从而减少其对卫星的损害。”

此次发现为合声波的科学研究开启了全新篇章,也将在空间天气预测与航太防护领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