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三角转型科技创新重镇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小
中
大
从传统制造重地到科技创新引擎,中国长三角地区正加速转型,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的核心区域。
《南华早报》报道,在江苏苏州,初创企业魔法原子(Magic Lab)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在当地智能工厂投入使用。魔法原子公司总裁吴长征表示,机器人超过九成零部件实现本地自主研发,涵盖关键部位如扭矩关节、电机、控制器及灵巧机械手,显示出长三角强大的自主制造与创新能力。
长三角,包括江苏与浙江两省,曾以纺织、电子与机械制造闻名,如今正成为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策源地。2024年,两省GDP总和达22.7兆元人民币,已接近英国经济规模。
该地区的转型始于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长三角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将其打造为全国创新高地。近年来,“新质生产力”与“卡脖子技术”成为政策热词,长三角因其制造基础、人才资源与产业配套优势,成为落地核心。
杭州市崛起为“新矽谷”
杭州市迅速崛起为“新矽谷”,聚集如DeepSeek、Unitree等本土AI与机器人新锐企业。而江苏则以216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先全国,超过广东与浙江。
人才方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工程强校源源不断输送科研力量。相较北京、上海与深圳的高成本环境,苏州、杭州等地的较低生活成本、强制造基础与良好生态,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扎根。
不过,资金链仍是制约因素之一。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刚指出,融资环境不明朗,资本市场退出机制尚不成熟。为此,当地政府逐渐从“补贴”转为“引导投资”,并扮演平台与资源对接者的角色。
尽管挑战仍存,长三角正凭借灵活的政企关系、浓厚的创新氛围与扎实的制造能力,逐步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跃升。其成功经验,或将为中国其他区域的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示范。













